新闻发布会后,区领导以为一场风波了结,小暑事件画上句号。没想到,一份报告,让王区长感到十分震惊,患者家属冯石柱去公安局堵大门,又弄得沸沸扬扬,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舆情。上访人冯石柱,一是不认可药品过保质期结论,二是对父亲死因要说法。
王区长不愧是主政一方的主要领导,善于透过现象去看问题,善于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善于用统筹的办法解决问题。王区长看完报告,有一个基本的判断,老百姓没事不会去上访,一定是遇到急难愁盼的事,卡在某个环节。
王区长叫来办公室主任,把近期医药行业发生的事情,梳理一遍。区长立刻发现,冯家的上访,与药企的检测报告,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就是药品质量问题。区长问办公室主任,这二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办公室主任说,世上万物,就跟眼前这绿萝一样,有根就有须,在枝就有叶。
王区长说,根也罢、须也罢,枝也罢,叶也罢,如果枯了,该除的要除,该剪的要剪。如果烂到根,就没治了。办公室主任说,这药的问题是该整治整治了,各部门各司其职,上访事情,让信访、公安负责,药品质量问题,让监管和药企负责,限时解决问题。
王区长摆摆手,对办公室主任说,你这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结果就是头疼头,脚疼医脚。药品质量问题,关系百姓生命健康,关系药企健康发展,关系南山财政税收,是个大事。不能这么简单处理,还得集思广益,听听其他区领导的意见。
王区长严肃地说,小暑事件的发生,不是偶然的,给药业敲了警钟,给政府也提了个醒,只有找出问题根源,综合施策,才能促进药业健康发展。否则,还会出现更大的事件,出现更多的上访。
王区长让办公主任把自己的意思,向常务副区长郑运生、分管副区长周思明、分管公安孙副区长汇报一下,请三位领导思考一下,把意见带到下次常务会议上,大家讨论一下。
冯石柱到公安局上访,第一次,是被及时赶到的张建强,连拉带哄,离开了公安局大门,没造成多大影响。出现在舆情报告上的,是冯石柱第二次上访,那天,张建强第一时间,向高副局长报告了冯石柱的动向。高副局长当时还说,让他来好了,脚长在他自己腿上,想来就来,有什么可怕的。
高副局长嘴上很硬气,内心还是很有人情味的,能体会冯家的不幸,也想借机跟冯石柱聊聊,就是解决不了问题,起码能宽慰一下。上午一上班,高副局长啥事没干,坐等冯石柱,过了好长时间,却没有见到冯石柱人影。原来,冯石柱在去公安局的路上,突然改变了主意,冯石柱想起父亲生前的往事,一件为维护自身利益的往事。
农村最讲究的,就是房子。自打农村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收入日渐增长,手上有了余钱,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冯家也不甘落后,着手翻盖房屋,但因地界问题,与邻居发生了争议。明明是邻居有错在先,建房时没有留下足够的滴水,等到冯家建房时,一定要冯家让出滴水。
村委会主任是邻居的兄长,偏袒自家的兄弟,如果冯家不让出滴水,就不批建房手续,理由是,以前村里没有统一规划,错照错办。现在,村里有了统一规划,就得按规划办,冯家必须要让出滴水。
冯家在村上是孤门小姓,势单力薄,根本不是邻居对手,打,打不过,骂,骂不过,但冯老伯略懂诉讼,一气之下,将邻居和村委会一并告上法庭,旷日持久的诉讼,让冯老伯越来越明白法的重要,法的厉害。冯老伯经常告诫儿孙,做人做事一定要守法,有理讲理,无理走人,有法讲法,违法认罚。
冯石柱想起父亲生前的告诫,一下子打消了闹访的念头,停下脚步,在路口犹豫起来,一个方向是通往方正律所,可以找平家兴律师。一个方向是通往新华书店,可以买法律书。冯石柱摸摸口袋,剩下的钱仅够买几本。冯石柱折身进了书店,推掉快递订单,关上手机,一边找参考书,一边写申诉材料。
高副局长没想到,冯石柱也没想到,医院病床上,冯老太听亲戚说,前两日,冯老伯遇难,在河里被发现,尸体已被公安拉走。冯老太一听,急得不成样子,知道儿子一大早去了公安局,打电话却关机,以为儿子出了事。不顾医生护士劝阻,拉起两个孙子,来到公安局,讨要说法,活的见人,死的见尸。
这天,正好是南山文旅节暨重大投资项目集中开业奠基仪式,仪式就在公安局旁步行街的广场上。
好多看热闹的市民,在公安局门口围观,前往参加奠基仪式的外地客商,统一乘坐政府接待专用车,经过公安局门口时,也都好奇看着窗外的一幕。正在仪式现场维持秩序的高副局长,连忙赶了回来,本想组织警力,强行带离冯家老少,没想到冯石柱在他之前赶到了现场,让老太太带着孙子已先行离开。
冯石柱并无久留之意,只是要求公安有人接收他的信访材料就可以。
接收信访材料,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处理不好,高副局长十分不满,碍于人多,没有当场训斥工作人员。问题就出哪里?原因出在内部扯皮,信访部门认为,冯石柱第一次上访是张建强接手的,张建强就应当负责到底,材料应当等张建强来接收。冯石柱拿出《信访条例》,说上面写得清清楚楚,信访工作部门负责接收信访人材料。
说实话,《信访条例》实施时间不长,多数信访部门还没有学深学透,还习惯于老经验、老办法,三句两句好话,就想把信访人打发走。高副局长着急的是奠基仪式,那么多领导和来宾,这么多人围观,对南山的影响多不好。在高副局长催促下,接待人员把冯石柱带到信访接待室,围观的人无热闹可看,也都自行散了。
接待人员看了材料说,对冯石柱说,冯家的诉求应当找监管局解决。
冯石柱拿着《信访条例》单行本,不依不饶,要求接待人员按规定程序走,受理,给一个《受理通知书》,不受理,也得给一个《不予受理通知书》。接待人员第一次见有人要信访接待手续,拿不准给了手续会造成什么结果,很谨慎,不想给,拖着不办。就这样,一个要,一个不给,双方又僵着了。
高副局长表明身份,上前劝了两句,但冯石柱依然坚持要手续,让高副局长一点面子也没有。高副局长有些恼怒,但一看门口已无人围观,又有些欣慰,上访不怕,就怕闹访、缠访,只要讲法就好办,自己面子不面子不重要。当下,赶紧去奠基仪式维持秩序。
高副局长不把自己面子当回事,但常务副区长是要面子的!重大项目招商引资,是郑运生主抓的工作,为了举办好开工奠基仪式,为了表达自己对外商的诚意,自己都成了“三陪”,晚上陪了一场酒,早上陪了一顿饭,现在陪着外商一起乘车去奠基仪式现场,路上遇到名胜古迹,还客串起来讲解员。
郑运生幽默风趣的讲解,比起讲解员背稿子生动多了,外商不停夸奖郑运生是个学者型官员,前途似锦!有一个熟识的老板直言不讳,政府换届,当上区长,指日可待。郑运生听得开怀大笑,说能不能当区长,就看大家项目能投入多少。
重大项目投资,确实与常务副区长的政绩挂钩,对于郑运生来说,小暑事件与自己毫不相干,好与坏,都是分管副区长周思民的事。自己只要把重大项目做上去,把GTP做上去,就有资本跟书记谈升迁。
区长是在舆情报告上获悉冯家上访,常务副区长比区长感受得真切,本来,外商一路欢声笑语,可路过公安局,被一阵吵杂声音吸引,冯家祖孙三人,老的老,小的小,可怜兮兮站在公安局门口,见区政府接待用的面包车过来,有好事者给冯老太递点子,冯老太不知哪来的力量,奋力拔开人群,一下子扑倒在面包车前,拦住面包车去路。
围观的人,以为冯家祖孙三人上访,肯定是发生什么恶性案件,将面包车围得水泄不通,车上的外商被惊呆,都猜测肯定死人了,这样的治安状况令人担忧,弄得常务在外商面前一点面子没有。
郑运生是常务副区长,往常,对于上访这种事情,司空见惯,见多不怪,自己每月还定期接待处理上访群众,解决许多棘手问题,不会把眼前的小插曲放在心上。可这天的奠基仪式,是自己大考的日子,是检验自己成果的考场,怎么能出现这种不愉快的事情呢。
这时,公安高副局长已赶到现场,正准备强行将人带离,又担心车上外商看到不好,亲自上阵,做冯老太的工作。可高副局长越是劝说,冯老太越是做劲,幸好冯石柱及时赶来,把母亲和两个孩子带离现场。
郑运生心想,不能让这点不愉快影响奠基仪式大事。可越想心里越不得劲,甚至有些跑偏,把不满迁怒于分管副区长周思民,为什么没有把问题处理干净,让自己在外商面前丢面子,这才是关键时候掉链子!
本来,郑运生是准备在奠基仪式上脱稿致辞,自由发挥,展示一下口才。经这么一折腾,早就没了演讲的兴致,幸好秘书备的讲稿在口袋里。奠基仪式上,郑运生干吧吧念着稿子,台下的人还是给予雷鸣般的掌声。
(连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