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遇到问题,你还在考虑“究竟是谁做错了”,不妨转换一个视角,问自己:“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错”?
怎么避免这种指责的意味呢?我教你一个简单的办法。
在你指出这个问题之前,你先尝试站在一个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之后再给到对方改进的建议。
又到了周五的答疑。本周的提问仍然和自我接纳有关。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麦大大
老师,课程里提到的视角转换是否还隐含着一个假设,就是问题的出现一定是因为有一个人做错了?视角的转换只是将错误从归因于自己,转换为他人或社会,这是否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我想先区分两个说法,一个叫做“问题在哪里”,另一个叫做“谁做错了”。
举个例子:我在工作上进入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身边每个人都是大神。我不管工作有多努力,发现业绩始终是垫底。这时候,我多半会感觉自己是一个失败者。你就可以帮我转换视角:问题不在你身上,而在于你的环境,你身边的人都太牛了。
你看,通过这句话的转换,我对于问题的理解就改变了,也不自责了。但这句话并不等于“我身边的人做错了”,对吧?他们的优秀当然不是错。之所以要强调这两种说法的差别,就是为了避免把转换视角等同于:找一个新的“指责对象”。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指责,而是让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角度变得更丰富和多元。这样才不至于在唯一的角度上死磕。如果遇到问题,你还在考虑“究竟是谁做错了”,不妨转换一个视角,问自己:“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没有错”?
遥雨
不带指责态度地指出问题,来打破循环,具体要怎么做呢?在我印象里,只是指出问题就可能会带有“指责”的态度。或者指出来的人没有这个想法,但架不住对方想得很多。是哪些细节我没注意到么?
这个问题跟前面的问题有一点类似,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潜在假设,认为指出问题就等于指责某人做错了事。怎么避免这种指责的意味呢?我教你一个简单的办法。
在你指出这个问题之前,你先尝试站在一个善意的角度,去理解对方为什么会这么做。这之后再给到对方改进的建议。我举一个例子:
我曾经咨询过一个家庭,孩子在学业方面有压力,回家就会说“今天没有作业”。这个谎言被妈妈拆穿之后,妈妈大发雷霆,觉得孩子学习不好还可以原谅,说谎属于品行问题,无法容忍,母子之间常常因为这种问题起冲突。而我想让妈妈看到,她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有问题,如果我直接说:“你对孩子太粗暴了”,她肯定会觉得自己被指责了。
我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我站在善意的角度理解妈妈。我听说这个妈妈是老师,就对她说:我们都是当过老师的人,从老师的职业习惯,一发现孩子撒谎,首先想到的就是品行问题,由此又会联想到很多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肯定没法保持冷静。我这么说的时候,妈妈频频点头。因为其他人也在指责她的态度,我这样说,就是在给妈妈撑腰。
接下来,我再指出问题。我说:我们这时候的注意力完全被品行问题吸引了,就会忽略说谎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压力太大。这个妈妈说:对对对,我确实那时候想不到。因为她感觉到被我理解了,我是从善意的角度,认可她对孩子的用心良苦。
最后,我给她一个建议。我说,下一次你发现孩子说谎,可以单刀直入地问他:是不是在学习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而且你不太敢承认?如果有困难的话,你可以跟爸爸妈妈直接说出来,我们不怪你。妈妈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问题也解决了。
香小蟹
课程里您说,孩子闯了祸,很多父母难以置信,会说:“他明明是那么听话的孩子。”这时候您通常会劝父母:不要太绝对。我想问一下,第三方观察者的期待会和父母信任孩子起冲突吗?
其实,不光是亲子关系,我觉得这句话对任何关系中都适用:不要太绝对,不要以为你看到的对方就是全部的 ta。无论是夫妻、兄弟姐妹、多年的好朋友,合作伙伴,你可能认为早就看透了这个人,但他身上还有很多你不熟悉的地方。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你看到的,永远只是“你面前”的他,他的表现或多或少受你的期待影响。如果你想了解更完整的他,就要多问问其他观察者,他们眼中的他是什么样的?
我理解你的顾虑是,如果父母想到:“也许孩子在别的地方并不像在我们面前那么听话”,这会不会影响亲子关系中的信任?但是别忘了,“孩子身上具有父母看不到的无限可能”,这本身也是一种信任。反过来,“他只能是我看到的那一种模样”也可能代表着一种贬低。有时候我们告诉父母:你知道吗?孩子在我们面前表现得大方又自信。父母会用一种怀疑的语气说:“他有这本事?我们可从来没见过他这样”。你觉得,这时候是否应该提醒他们一句:不要太绝对,你们并没有看到全部的他?
虚舟
老师,之前课程不是说要提高情绪识别的敏感度吗?给自己的情绪分门别类取好名字,就能更好地识别和管理它们......但如果我焦虑而不自知,或者给情绪换个名字,不管焦虑叫焦虑,这就能不难受了吗?
你说的是情绪调节当中两个完全不同的阶段,我带你做个区分。
第一个阶段叫做识别情绪。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难受的时候你得知道自己在难受。当然,最好不是笼统的“难受”,还要有一个准确的命名,是抑郁?还是焦虑?
命名会带来什么好处呢?对不同的情绪,就可以启动不同的应对机制。比如,焦虑的时候可以深呼吸,调节自己的身心状态。或者你觉察到头脑已经被焦虑填满,就暂停一些复杂的任务,先去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动。之所以能启动这些应对,前提就是你能意识到:我现在有情绪了。这个情绪叫焦虑。
为什么我又说,可以给焦虑改一个名字呢?这其实是在焦虑情绪已经形成严重问题时,一种应对的方法。因为焦虑情绪有一个特点,就是你越把它当做是一个问题,你就越焦虑,形成了焦虑的循环。所以,给焦虑换一个更积极的名字,有助于缓解焦虑。
比如,如果你在考场上容易焦虑,你可以给它换一个名字,叫做“竞技状态”。它同样需要你觉察自己的情绪。你对自己说:我要进入竞技状态了。这个名字带来的暗示是:这个状态对你是好的,会让你更专注,更兴奋,更有能量。你把它当成一种好状态之后,它引发的感受就不一样。你会欢迎它的到来,它也不会再引发进一步的焦虑循环。
May
老师,我们家孩子特别焦虑,每天上学路上都要再次检查书包,看看东西是否都带了,虽然前天晚上已经检查过了;上课不敢回答问题,问她原因,她说是害怕答错了。虽然我告诉她不用紧张和害怕,即使忘记带了也没事,不要有思想负担,犯错不可怕,谁都会犯错。但她还是很紧张。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呢?
我有一个观察,在焦虑这一点上,你和孩子是相似的。你的孩子再为了某些并不严重的事情坐立不安。这个情绪本身并不严重,而它仍然引发了你的不安。孩子在过度紧张上课的问题,你是在过度紧张情绪的问题。
所以我建议,你可以先从自己入手,给孩子打个样。因为现在你讲的那些道理是不能直接改善情绪的,就像我对你说:“不用紧张和害怕,即使孩子焦虑也没事,不要有思想负担”,讲完之后,你并不会真的放松下来。那么,你的孩子也是一样。
那该怎么办呢?你可以试着接纳这一点焦虑,告诉自己:焦虑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就是每天要为孩子多操点心吗?虽然有点麻烦,但也不会妨碍你在生活中享受其他快乐。只要你能够在感受上接受焦虑的存在,你就会逐渐放松。当你自己达到这样一个状态之后,也许这个经验也可以迁移到你的孩子身上:焦虑没关系,不用太当回事儿。
李国芬
与孩子交流总是不畅,她不爱说话,我是急性子。比如打电话:孩子,吃饭了吗?答:吃了。我问:吃的什么饭?答:食堂,或者说忘了。类似这种挤牙膏式的对话让我很是心烦。请问老师,这该如何用外化的方式解决我的无奈,憋闷?
我觉得你做得很好的一点是,你意识到了问题不在于你的孩子,而在于你自身的情绪。你已经开始面对自己的无奈和憋闷感,这已经比很多父母更清醒了。他们还在继续责怪孩子:都怪你!干嘛不多陪父母说话?可孩子没有义务解决父母的问题。
所以,你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核心,是你在无奈时要做点不一样的事。如果用上外化技术,你可以把它看成一种不期而遇的寂寞感。我猜你的孩子是离开家上大学,对很多父母来说,就是提前进入了空巢生活。时不时就会被寂寞感造访。你的问题就变成了,当寂寞上门的时候,除了给孩子打电话,还有哪些招待它的方法?
我给你一个建议吧:寂寞的时候,你可以给孩子写信,用手写。好处有三:第一,写信比较花时间,第二,写信的重点不是问孩子过得怎么样,而是记录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为了让这封信比较饱满,你也会更留意你在生活中的细节,交更多的朋友,做更多的有趣的事情。最后,把信寄出去之后,回信需要好多天,这段时间每天都有盼头。
当然,孩子也许并不愿意长篇大论地回信,也许他只是打电话简单地说:“收到了”。没关系,写信是为了你,不是为了他。你可以告诉孩子,请他忙自己的生活。写信只是为了让他看到,虽然他不在家,父母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式,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本周答疑到此结束,感谢你的提问。欢迎继续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