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是恰当关心还是过度的干预?我提供两个判断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看目的:你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支持,还是仅仅只是评判?举个例子,有的父母担心孩子的经济状况,会说:“你要是钱不够花,一定要告诉爸妈,爸妈给你钱”,这是在提供支持。也有的父母担心孩子的经济状况,会说:“你从小花钱就是大手大脚,你现在可得长点心了”,这就是评判,不但没能提供支持,还传递了隐隐的不信任。
第二个标准是看表达方式:你在关注孩子的时候,更多表达的是自己的担心,还是对方“不行”?比如你这么说:我可能是太焦虑了,总是控制不住第担心,所以我老问你过得怎么样。也许你根本不需要,问这些问题只是为了让我安心一点。这种表达就是恰当的关心。但如果你把它表达成对方的问题:我是在为你好,怕你应付不了这个社会,才跟你说这么多。这就是在过度干预,这种话孩子不但听不进,说不定还会跟你起冲突。
因为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看孩子的反应。过度干预是让对方不舒服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孩子会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反抗。当你感受到这份反抗时,你就知道,需要调整自己的关心方式了。
又到了周五的答疑时间。这两周我们讨论的问题都跟改变有关,我来回应一些同学们的困惑。
林间月
此刻,我希望能够不过多关注刚刚上班的孩子的生活,却总是忍不住想要问她的感受和状态,总想跟她讲一些处世之道,担心她太过学生气,应付不来!我不知道该怎么判断,什么是对她恰当的关心,什么是过度的干预?
如何判断是恰当关心还是过度的干预?我提供两个判断标准。
第一个标准是看目的:你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支持,还是仅仅只是评判?
举个例子,有的父母担心孩子的经济状况,会说:“你要是钱不够花,一定要告诉爸妈,爸妈给你钱”,这是在提供支持。也有的父母担心孩子的经济状况,会说:“你从小花钱就是大手大脚,你现在可得长点心了”,这就是评判,不但没能提供支持,还传递了隐隐的不信任。
第二个标准是看表达方式:你在关注孩子的时候,更多表达的是自己的担心,还是对方“不行”?比如你这么说:我可能是太焦虑了,总是控制不住第担心,所以我老问你过得怎么样。也许你根本不需要,问这些问题只是为了让我安心一点。这种表达就是恰当的关心。但如果你把它表达成对方的问题:我是在为你好,怕你应付不了这个社会,才跟你说这么多。这就是在过度干预,这种话孩子不但听不进,说不定还会跟你起冲突。
但是,无论你能不能区分清楚,都不用过于纠结。因为最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看孩子的反应。过度干预是让对方不舒服的,作为一个成年人,孩子会用她自己的方式表达反抗。当你感受到这份反抗时,你就知道,需要调整自己的关心方式了。
威尔士
弟弟家有一个三岁的小孩。我觉得小侄子挺可爱,可是他们家养孩子的方式我不赞同,不知道该不该干预。我觉得弟媳对孩子的态度有点简单粗暴,小孩子有些淘气是正常的,但是被弟媳看到就是一顿骂和打。弟弟有时跟媳妇吵,吵过了也没用,现在索性就是忙工作,眼不见心不烦。我有时候想说两句,话到嘴边又吞回去了。人家有人家的活法,怕人家说我多管闲事。但我又觉得这对小孩子的成长发育不利。我该怎么办?
首先,感谢你的警觉性。对这个孩子来讲,你是一个重要的支持者。你关注到他的成长环境中存在一些不利因素。这种警觉是有必要的,你当然可以表达出来。涉及到孩子的成长和健康,我们明确表达出自己的担心,这不叫过度干预,而是一种责任。
但是你的表达要注意,你是站在担心孩子的角度上,不是为了指责大人,尤其不要指责妈妈。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我们有一种惯性思维,很容易把育儿问题简化为:妈妈做得不够好。这种思考角度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甚至有可能加剧压力。
这时候,我们要看到这个表象背后的实质性问题:妈妈为什么会用一种看上去“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小孩?那可能是因为她在承担大部分甚至全部的育儿压力。作为外人,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小孩子的可爱瞬间,但作为父母,要应付的是日复一日,漫长而琐碎的吃喝拉撒。我们偶尔感受到一点“淘气”是很可爱的,但如果每天都被“淘气”打乱生活节奏,那滋味可就不好受了。也许这个妈妈在现阶段已经有一点不堪重负了。她不是制造问题的人,而是问题的受害者。真正的问题是,她在养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可以获得哪些支持?谁可以帮她分担一部分压力,至少提供一点情绪上的支持?你可以把这个观察说出来,让其他人看到:假如妈妈的压力无法被缓解,任由现状发展下去,她的情绪会越来越差,带来家庭的负面结果。
我尤其建议你跟弟弟多沟通一下。他作为孩子爸爸,在面对家庭中的冲突,觉得“搞不定”的时候,就会选择尽量少待在家里,“眼不见心不烦”。可是长远看,这种方式只是掩耳盗铃。爸爸可以逃走,而妈妈无处可逃,她就会陷入越发孤立无援的处境里。你要鼓励你的弟弟更勇敢一些,用一种更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支持他的妻子和孩子,支撑起这个家庭的另外半边天。
空心人
我很遗憾地说,在我人生的重要阶段,我的父母都是缺席的。没有提供支持。所以我心里很恨他们。这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生活。该怎么办?
很遗憾听到你曾经的经历。我可以想象它对于小时候的你带来的痛苦。但是,那段记忆会如何影响你成年后的生活呢?这一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知。我在讲归因方式的时候讲到,有人倾向于把成年之后的生活归因为小时候的经历造成的,也有人倾向于认为是个人的选择。显然你选择的是前者。我理解这个选择背后,并不是因为你想推卸什么责任,而是过去的经历太痛了,缺憾太大了,你渴望被补偿。虽说这个世上没有时光机,但很多时候,受过伤的人也不甘心就此“算了”。他们选择抱着受伤的记忆,拒绝向前走,就是期待曾经伤害他们的人,比如父母,认识到这些伤害,亲口承认他们做错了。这样多少算得上一些慰藉。如果一直得不到这个歉意,这些受过伤的孩子就会停下成长的脚步,一直保留自己的伤口。
如果你也有这种心态,等待父母的承认和补偿,我想给你一个建议,就是在等的同时不耽误你悄悄地向前走。也就是说,一边想办法把生活过得好一点,一边继续向父母展示你受过的伤。两件事情同时进行。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不确定你需要痛苦多长时间,才能等到他们的一个道歉。你可以继续等待,但不要因为等待而耽误了自己的人生。
小龙虾妈妈
情绪上头跟老公吵架,过后后悔自责。我看见自己的暴躁,又不能梳理自己情绪的起落,一直在重复“吵架一时爽,过后后怕”的阶段,有些理论我知道,但吵架时用不上,或者当时也不想用。老师,我要怎么调整一下?
我的建议是不用自责。“情绪上头”本身就是亲密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时刻。亲密意味着分享,分享就包含了分享自己那些很不堪的时刻。你自己可能完全无法接受这种情绪上头,但你不妨问问你的老公,他能不能从那样一些瞬间里,看到你的脆弱,也许他能够体谅你在生活中承受了很多压力,无处宣泄,所以会以这种极端的形式爆发出来?
当然,有可能他也很受伤。你在情绪爆发的过程中可能会说一些伤人的话,过头的话,事后你应该为这些语言道歉,告诉他:很多话是一时的气话,你并没有真的想伤害他。重点是,这不是你在用情绪对付他,而是两个人要一起来应对这份情绪。它的背后是真实存在的压力,需要你们找到一种更安全,更柔和的方式安置它。两个人一起面对,会比你一个人陷入自责安心得多。
蛋壳花生
咨询的关系确定性,背后有收费的因素,来访者会不会心里怀疑,这都是因为我付费了,一旦不付费,关系就会断裂。这种有条件的确定,真的可以治愈么?
我理解你的担忧。当然,更理想的状况是找到一段 “无条件”的关系。不仅提供心理咨询师的价值,还不用付费,不用以任何形式承担代价。但这种关系太稀缺了。甚至连亲密关系都不一定能达到,除非是那种“上辈子拯救过银河系”的亲密关系。即使世界上真的存在这样一段可遇而不可求的关系,在你找到它之前,仍然要考虑一些更“容易”的选择,比如支付一些相对可控的成本,体验你在关系中的不同位置,从而产生改变。这就是心理咨询。当然了,心理咨询中的关系不是真实生活中的关系,它只是服务。服务的落点,最终还要回到现实生活实现它的价值。
既然它是服务,当然是明码标价的,正如你所说,这一点决定了它和真实关系不同。不过,这样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它的代价摆在明面上,很确定。你只要完成了付费,就可以保证在约定的时间内,这段关系是稳定存在的。而生活中的大多数关系,它们看上去不用付费,但为了维持这些关系,你说不定要付出更多看不见的代价。
582
老师,有没有可能即使在咨询师那里得到充分的支持、允许、接纳,在现实中也不能获得矫正性情感体验呢?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这种体验只有在特定的人(咨询师)面前才能获取,面对其他人时没法自由地做真实的自我?因为不被允许这样。
我试着理解一下你在担心什么情况。我们举个例子:一个人不敢轻易表达愤怒,现在他可以在心理咨询师面前表达愤怒了,你担心的是:他仍然不敢在别人面前这么做,他可能会想:咨询师受过专业训练,可以容忍我这样做,但别人不能忍。对不对?可是我想告诉你,这正是他要面对的挑战。他一直生活在“别人都不允许我表达愤怒”的想象中,所以他从来不知道,如果表达出来,真实结果是什么。也许有人会勃然大怒,有人会敬而远之,也可能有人并不在乎,甚至有的人会更尊敬你,但这些都只有尝试之后才知道。这就是问题,他迈不出第一步。他被想象中的禁忌“锁”住了。越禁忌,他就越不敢表达。不表达,禁忌也就一直在想象之中自证。
而心理咨询要解决的,就是这一步的问题。它让来访者至少有勇气做一些之前没有做过的尝试。来访者当然不确定这种尝试一定会带来好结果,但他已经改变了,已经打破了想象的禁忌。这就是心理咨询的意义。
本周答疑到此结束,感谢你的提问。欢迎继续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