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周五的答疑
时间。这周我们讲到了文化和内隐理论,很多同学提出了疑问。
我们先来回答两个和自我合理化相关的问题。
自我合理化和自证预言有啥区别?
我们来区分一下这两个概念。我们在吊桥效应这一讲里提到了自我合理化,意思是说,系统 1 做出一些反应之后,系统2 并不理解,但它要为这个反应找到合乎逻辑的理由。这就叫做合理化。系统 2 找到的理由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无稽之谈。
自证预言是另外一个逻辑。它说的是,我相信一件事是真的,我就会按照这个想法采取行动,我的行动会影响事情的发展走向,最终结果会验证一开始的想法。所以,这两个概念是在说两个完全不同的过程。就拿吊桥效应举例子,你对一个人感到心跳加速,你认为“心跳加速说明我对她一见钟情”,这是自我合理化。当你相信自己对她一见钟情之后,你打电话跟她约会,向她表白,跟她的关系进一步亲近,最终走到了一起。最后说:“果然!我第一眼见到她,就知道我们会在起”。这是自证预言。
我从自我合理化联想到了从前被朋友纠缠,想方设法拉我做下线的经历。分明是让我交钱买保健品,却一直声称是在帮我。所以他们有可能是真的相信吗?这果然是“狠起来连自己都骗”吗?
先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你的朋友确实有可能相信这个保健品是有效的。或者至少是相信,拉你做下线这件事不是在害你。后面的课程中会介绍这种心理机制,它叫认知失调。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原理:如果他们一边认为这件事是在害你,一边又要坚定地做这件事,这太难受了,对他们会造成极大的认知消耗。但如果他们通过系统 2 说服自己,相信“这是一个机会,我在带好朋友一起飞”,这样他们在做事的时就会更轻松,更自洽。
接下来回答你的第二个问题,你的朋友是不是狠起来连自己都骗。我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让你好受一点,但他们没那么狠,而是仍然在乎跟你的关系。骗自己的人恰恰是不够狠,因为狠人是可以直面自己的,只有不够狠的人,才需要通过自我欺骗的方式去完成很多有压力的事情。这是很多洗脑骗术的原理:通过给人制造认知负担,让人自己骗自己。
接下来我们回答几个关于文化的问题。
一个人会同时具有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的性格吗?
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不是在说性格,而是在说两种不同的文化。文化是环境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氛围。它跟“某个人具体的个性”无关,跟“很多个人会从什么角度看待这个人”有关。所以,我们不会说某一个“人”具有独立型自我的“性格”,而会说,在某种文化下,人们会从独立型自我的角度看这个人。
那这种独立型自我的文化是什么样的呢?在这种文化下,人们评价别人主要从这个人自身的特点出发,比如判断他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擅长单打独斗还是团队作战,这都是他自身的特点。但同样一个人,放在互依型自我的文化下,大家就会说:这个人的“人缘”好,有很多朋友,朋友都夸他乐于助人,等等。这种文化就叫集体主义文化,对某个人的结论,需要结合他身边人的看法共同得出。这种文化下,不管你的性格如何,都会有人提醒你,别太有“性格”,要照顾好跟别人的关系。这就是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老师,我是一个内向型人格。在职场里,老板需要的人是外向型的,需要与人沟通,我这样的人很难在现有职位上有所发展。是不是在职场中,员工的价值必须建立在互依型自我上?你自己以为的好并不重要,而是需要老板、客户的肯定?怎么才能化解这样的冲突?
这跟刚才讲过的误解一样,也是把单位的文化跟你自己的性格混为一谈。其实你的问题很简单:你是内向型的人格,却发现现在的岗位需要更多地与人沟通,担心这一矛盾限制了你在职场上的发展,要怎么办。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么就是得培养沟通技能,要么换一个更适合你的岗位,这不涉及到文化的问题。
那么说回独立型自我和互依型自我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它们会对这个问题产生什么影响呢?
我的理解是,独立型自我的职场氛围中,更看重你的工作能力和业绩产出。这种文化不在乎你跟别人的关系怎么样,平时你可以是不合群的人,别人怎么看你,都不重要,只要你能把工作给做好,你能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哪怕你是个怪人,你就会有很好的职场前途。一般在那些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里,这种文化更发达。
但如果你所在的职场是互依型自我的文化,你就不能只彰显个人能力了,而必须考虑跟其他同事的关系。你要学会与人为善,团结协作。比如在有的单位,每年评级不光要看业绩,还要同事一起投票。如果你只是业务突出,同事都不喜欢你,那你的发展也会受限。别人会说,你这个人只是能力强,但是“不会做人”。
所以,你想追求更好的职业发展,你确实需要权衡:你更喜欢哪种文化?是追求业绩的,还是看重关系的?这一点决定了你的努力会不会得到认可。比如,在有一些地方,外向的,业务能力强的人也许会遭人妒忌,而那些内向的,不争不抢的人说不定更受欢迎。
集体主义文化有没有可能变得不那么谦逊,而是强调竞争和自信呢?
当然,集体主义文化也有竞争的时候。那就是代表一个集体,去跟其他的集体竞争。我举个特别典型的例子。你还记得看奥运会时的心情吗?你手舞足蹈地为中国健儿加油,希望他们打败对手。这时候我们的胜负心暴露无遗。我们把这样的胜利叫做“为国争光”,它是集体的胜利,每个人都是一份子。
推而广之,日常生活中我们最敢竞争的时刻,也是在我们代表着一个团队、企业、家族或者地域去跟别的集体竞争的时候。你会不遗余力地打败对手,争取胜利。但是回到集体内部,你又会谦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胜利,是大家的功劳”。
最后我们再来回答两个内隐理论的问题,很巧,这是两个家长的提问。
内隐规则这一讲对我很有教育意义,我在单位做了三十多年的“一把手”,说话总是带有教导的意味,办事也要求高标准。一直以来,我和女儿的关系都不太好。在她上学期间还凑合,参加工作这几年总是不太和谐,有时矛盾还挺尖锐。现在反思,可能是角色混淆,把自己在单位的角色和父亲这个角色搞混了。我不知道这个认识是不是正确?还有一个问题,父亲这个角色主要依据什么规则,能比较好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
我必须表扬你,你是一位非常具有反思能力的父亲。作为一个爸爸,能意识到自己话语中有教导意味,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自己也会犯这样的错。我要向你学习。正如你觉察到的,“教导”更像是单位领导做的事。你的孩子已经成年了,她在单位里有自己的领导,回到家很可能不想再被教导,只想从父母那里获得关心和支持。不过,具体期望的关心是什么样子?每个孩子的想象不完全一样。有的孩子只想要陪伴,甚至不用跟他说话,平时多一些相处的时间,他就很满足了;也有的孩子期望被照顾,他平时工作忙,需要有人帮他做做家务,给他做几道爱吃的菜;有的孩子期待跟父母保持边界:你有你的生活,他有他的生活,互相都不要束缚对方;当然,也有的孩子在遇到问题时,希望获得父母的帮助。这个帮助不一定是教导,可能是更实质性的方法、建议、资源,甚至经济支持。
那你的孩子是哪一种类型呢?我建议,你可以试着跟你的孩子讨论讨论这个问题:在她的想象中,成年之后最好的亲子关系是什么样?
我的女儿上高三,面临高考。总的来说,她的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不稳定,忽上忽下,她感觉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因此很悲伤。作为妈妈,我该怎么安慰她,是跟她一起悲伤呢,还是理智地乐观呢?
我看到你有一个内隐规则,叫做:孩子悲伤的时候,妈妈必须提供安慰。这说明你是一个好妈妈。但我还是想请你先等一等,让我对这个规则做一点松动。我觉得,孩子不一定那么需要安慰,至少未必需要来自父母的安慰。甚至太急切的安慰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催促,好像父母希望这个悲伤快点消失。孩子有自己处理悲伤的办法,或者,她正在探索自己处理情绪的办法。这是她面对高考需要培养的能力之一。她现在的成绩忽上忽下,是因为很容易受到心态的影响。那么,她需要利用最后这几个月,训练自己的心态更平稳,保证在高考的冲击之下还能输出稳定的结果。所以,虽然你很希望立刻给出“安慰”,但也许你可以先问问她:她现在需要你的安慰吗?还是她宁愿一个人处理?如果孩子暂时没有被安慰的需求,这就说明,现在的情绪还在她能承受的范围之内。那么你只需要告诉她,任何时候她想你聊一聊,你都在。这就够了。
我也是一个父亲,我理解,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在孩子难过的时候能够“做点什么”。但我们还可以学习一种新的规则,那就是静观其变,带着欣赏和祝福的心情,默默站在孩子身后。
本周答疑到此结束,感谢每一位同学的提问,欢迎你继续给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