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双减”遇上碳中和,末日or机遇?
1.最初的梦想
2006年生物工程专业本科毕业,在研究所做了2年菌种保存和筛选工作,辞职后追着钱跑,追到过也被骗过,直到2014年回归最初的梦想——教师。
7年教培从业经历,一直不敢忘记初心——帮助每个孩子学会学习。我努力的去贴近学生的思维,用提问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思考,希望学生不是记住一道题的解法,而是一套完整的分析和思考方法。课下交给他们思维导图,带领他们锻炼身体,甚至引导和培养他们对语文作文和英语单词的兴趣。
2.行业巨变
2021年的暑假,对于我来说是彷徨的,是焦虑的,也是忙碌的。一份“双减”文件,改变了整个教培行业的命运。整个暑假,老师们都在互相交流着对“双减”的理解和自己收集到的信息,大家都在被动的寻找着方向。
大机构如学而思和学大,直接砸重金转型素质类培训,新东方更是直接放弃掉中小学业务,回归起家的大学生培训,而中小机构则在彷徨中抱着一丝侥幸,期望着“双减”如冬天的风一样刮过,然后就是春天的到来,而单打独斗的“名师”们则纷纷转型上门私教,更有甚者直接转行,保险、微商、传销、销售……N多行业都盯上了被迫转行的老师们。
我是幸运的,先有莫老大帮我指明“学习习惯综合养成”这一转型方向,后有腾哥碳中和职业教育帮我进一步明确未来的方向。说实话,之前的我没有什么大的志愿,只是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年做到50万以上的收入就知足了,说我小富即安也好,说我胸无大志也好,这可能就是天津人特有的性格吧。
经过两周的学习,我深深的被腾哥所吸引,我觉得“双减”之于我来说,或许不是灾难而是一次极好的机遇,这或许就是查理·芒格说的那个“好球”,我不想错过这次机会,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后一个绝佳机会了。
3.教培市场有多大?
我在天津塘沽,我家所在地区现存在校生5.5万,全天津市现存在校生100余万,全国每年高考报名1000余万人,而没有能够拿到高考资格(中考被淘汰的学生)的学生基本也在1000万左右,用2000万乘以12得2.4亿,也就是说全国学龄人口在2亿左右(不包括大学生),2020年应届毕业生900余万,也就是说大学在校生在3100万左右,所以教培市场是非常巨大的。
4.新的职业教育
“双减”之后国家一直在提倡职业教育,那职业教育的机会在哪里?难道我们要再办一个蓝翔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国家在号召什么?碳中和,碳达峰,高端制造,硬科技,共同富裕…很多人在说我们国家缺少产业工人,这么说没错,但我认为不够准确,我们缺产业工人,但缺的绝不是基础工作的技术工人,我们缺的是能够进行应用研发,能够在生产过程中不断优化,提高生产效率的产业工人,我们缺的是能够掌握新技术的产业工人。
很显然的是,这些产业工人不可能通过蓝翔模式培养出来,新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介于大专和大本之间,既要掌握专业的工作技能,也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素养,这样的产业工人才能适应未来高端制造的需求。而国家也正在做这件事,那就是将一部分本科和专科进行合并,甚至部分高职也合并其中,要培养的正是上面所提到的产业工人。
只有认清了新的职业教育,社会才能用正常的眼光来看待职业教育,才能够让产业工人得到应有的尊重,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也才能让更多的人才主动的投入职业教育的怀抱。
5.新职业教育与传统基础教育的冲突带来的机遇
正如上面所述,新的职业教育对学生要求很高,甚至不亚于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但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存在着很多弊病,比如思维僵化,比如唯分数论,比如职业规划……
这些弊病造成人才的断档,优秀的学生都进了985,211等名校,而一本之下的学生大多靠补课生拉硬拽考上了大学,或者说完成了家长制定的目标。指望他们的学习习惯和人生规划来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将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他们需要一门课程,如同通识教育一样的课程,那就是如何学习,如何高效学习,如何终身学习,经过这样一门课程的训练,他们才能达到新职业教育的入门门槛。
6.学习习惯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3——12岁
在这个阶段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主要目的是让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这部分孩子将来会成为中学阶段的优等生。
第二个阶段:13——18岁
在这个阶段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锻炼思考能力,加强个人爱好和特长,旨在培养一个有学习能力且专业方向明确的学生。
第三个阶段:18岁以上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培养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从输入、思考、输出三方面来提高学习能力,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能够掌握和应用快速升级迭代的新技术和新基础设施。
7.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学的学生
从事数学辅导7年时间,帮助50名以上的学生实现了成绩上的逆袭,最高的提分记录是用两个月的时间从23分提高到107分(满分120分)。
过去的成功让我坚信,所有的学习都有自己的方法,只要掌握了方法,学习是可以学会的一项技能,这与天赋无关。
8.团队和资源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的公司目前只有我一个光杆司令,但是我的外援很多,有我外包的财务方面的人才,有教沟通的魏旭老师,有教成交的西柚老师,有做短视频服务的宽宽老师,有教创业的腾哥,还有在思维层面教我的莫老大,当然还有这些年认识的优秀教师和其他岗位的同事,还有那些我教过的即将大学毕业的学生们。
人脉资源和钱这方面是我欠缺的,但我认为这些不是最难的,只要我把模式跑通了,把产品做好了,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不怕慢,有时候慢慢来比较快。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教培行业已经是一地鸡毛,这里面有资本的原因,当然老师们也无法逃脱责任,就像那句话说的:“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希望职业教育不会成为下一个学科辅导。
这就是我,一个热爱学习,热爱教育的花匠。
这就是我的方向——学习习惯综合养成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