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的前提是至少对某个知识点有足够的了解。
深度阅读是升级我们的视角,提升视角和看待问题的能力。
例如有一只小黄鸭,小朋友会问这个小黄鸭能发出什么声音;家长会说这个东西是一个电子玩具;工程师会想它是怎么做成的;如果是专家视角来看,小黄鸭除了供小朋友玩耍,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是否能用它来做一些工程实验,能不能把这个小黄鸭用到别的地方。从这四种不同的视角看待同样一个东西就形成了完全不一样的观点
哪些内容值得深度阅读
半衰期
每个知识都有半衰期,例如阅读方法、时间管理方法将时间线拉长,这些内容可以指导我们做决策和思考,是收益期很长的知识。而有的知识收益期很短,例如微博热门话题、百度热榜等,可以提供娱乐和放松,但是半衰期很短看过就忘了。
所以要选择半衰期长的内容进行深度阅读
遇到很有价值又不特别明白的内容,必须使用深度阅读的方法进行研究吸收。
怎么样进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三步骤
“练兵场”——练代表寻找联系,兵代表发现冰山,场代表多场景应用。
寻找联系
当看到某段文字或某个概念时,下意识尝试分析该内容是否能通过其他的现象(概念)解释。
经验联系
当看到某段话时,联想到这个内容我们之前是不是遇到过。
交叉联系
看某本书时发现其他书也讲述过同一个主题。
寻找关联是看到重要的概念时,立刻联想到哪些现象能被该理论解释,同时找出几个可解释的例子,才能加深对该理论的印象。接着利用视觉化的表达丰富自己的描述方式。
探索冰山
概念是可以直接看到的,但背后的知识体系往往不能轻易看到,而这些知识体系通常庞大且系统化。
利用知识溯源,从一个概念去探寻背后的原理。
多场景应用
知道概念后进行多场景的应用,尝试在不同场景下运行该理论。例如发表了一篇书评每次都获得好评,之后在写书评的时候虽然还没有发布,但大脑已经感觉到了奖励的兴奋和快乐,这就是习惯回路理论的场景应用。
深度阅读前的准备
初级理解
写摘要、标注重点、关键词关联记忆、文本材料图像化、反复阅读加深理解。
练习性测试
将书中的理论套路用于实践,检验是否产生了自己想要的效果。
分散性联系
例如《穷查理宝典》,书中的内容需要长期反复思考才能吃透,所以不需要集中一段时间去读完,可以经常翻阅,进行分散性学习。
详尽审问
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具体有什么逐一罗列清楚,也就是要用结构化的形式,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分析清楚整本书讲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概念。
用自己的话总结
尝试用自己的话、自己的片段把图书内容整理出来。
找帮手
遇到某些复杂概念,可以在知乎、公众号、果壳、百度等地方搜索相关内容,查看答疑解惑或者寻找通俗版的解答。
围点打援
某个概念很复杂,可以先读一些外围、简单的书,建立信心后再来读晦涩难懂的书籍,会发现难度已经不高了。
阅读应该像滚雪球一样,刚开始的时候是一个小雪球,用围点打援的方式把雪球越滚越大。快速阅读就像滚雪球的第一步,先快速地把整本书翻一遍,简单理解书里的内容,然后再通过主题阅读、深度阅读的方式逐渐加深阅读。
拓展资料
微信公众号“开智学堂”也提出过一些深度阅读的概念。他们认为在深度阅读的同时,探寻的是学科之间的联系。他们把知识分成了技能、知识点、交叉领域、学科四个部分,知识颗粒度会逐渐变大。例如讲到技能,如何学习手绘、如何学习某个编程语言、如何学习某个乐器……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关于知识点的部分,可以用深度加工的方法,关于交叉领域的部分,可以使用其他方法。他们提供了一种更为系统,但是更复杂的逻辑体系,如果有余力,可以进行额外的深度研究。
作业
利用的“练兵场”的方法,试试看对“复利”这个词进行深度阅读。比如,解释一下什么叫作复利,了解它的原理,然后去联系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场景会用到“复利”,最后就是我们具体的场景应用,就是我们怎样去应用复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