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学校会议室听了张玲玲老师执教的四年级语文课《母鸡》,内心非常激动。于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这样几句:
精妙备课手到擒来,课改之花渐露华彩。
赞誉如潮后生可畏,功成身退指日可待。
张老师整节课以“目标为导向,任务为驱动”,设计精巧,稳步推进,拓展点拨;学生们在老师的组织下充分自学、合作交流、分享展示有条不紊。这节课起到了“课改示范课”的作用,给老师们以方法和思考。我也有几点想法。
一、模式与任务相揉并济
就我们一线语文教师而言,很多家常课并没有想到“模式”。就像郑老师说的:我以前上课,就像我们的老师,逐段地讲解、逐句地分析……”我有时也是这样,想到哪讲到哪,看到啥就说啥。把老师们从备课的“舒适区”强拉出来,“塞进”模式当中,她们都有种“夹缝中生存”的感觉。
但是,课改活动走到今天,我们都知道不改肯定不可能。所以熟知模式,研读教材,设计课堂,稳步实施,让模式灵动起来,让任务“情境”下去,让融合不显痕迹是我们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二、取舍与糅合不着痕迹
想要模式与任务融合得不着痕迹,就要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取舍。
一节课40分钟,时间有限,内容更有限。就这一节课,两条线孰轻孰重,母爱与写作教学孰取孰舍?其实这些内容我以前说过很多。我认为我们应该遵循“三不讲”原则:“已经会的不讲,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所以,学生一看课文就能感受到的“母爱”情感线可以弱一些,而“名家如何表达对小动物的情感”这条单元语文要素可以重一些。当然两条线可以齐头并进,如:目标设置为:对比阅读,品味“母亲”这个词的神奇。如前面写母鸡的叫声,无病呻吟如怨如诉,讨厌!但当母鸡真正成为母亲之后它就不叫了吗?它的叫声就变好听了吗?让学生找出前后描写叫声的语句进行对比,体会都是写叫声,“前后的差异咋就这么大捏”?读出讨厌与不敢讨厌。后面放手让学生自学母鸡行为前后对比,体会差异。充分交流体会之后,教师点拨揭秘“母亲”的神奇之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接下来说说自己妈妈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事情,这就是当堂检测。学生能说出来,就表示他们知道了什么叫“抓实例表达情感”。
在阅读中学方法、悟情感,运用学到的方法抒发情感。这一点是本节课最佳的教学策略,这一点也要表扬一下张老师,她是想到了的。
三、小组与班内皆可合作
评课时,一位老师注意到课堂上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哪个词最能体现母鸡的负责?老师问了四次,三个学生起来回答问题,都没有说到“总是”,张老师就自己讲了出来,可能是刚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就好多了。我在评课时也说到这一点。我认为:一个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是很正常的,这正是老师作用显现的时候。一个不完整谁能帮助他补充?他们的回答给了你们什么启发?只要老师有耐心,给学生时间试错、反思、纠正自己答案的机会。
老师带着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懂到懂,由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才是真正让学习发生的过程。后面张老师稳定下来之后,指导徐徐图之,学生学习步步深入,这才是课堂该有的节奏。
课标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是学习,班内合作交流,相互补充、促进理解也是合作学习呀!而且这种班内研讨学习要时不时进行,因为班内老师带着讨论,是小组合作的有效示范。
四、课内与课外都在学习
评完课后,云珍姐和玲玲拉着我不让走,她们又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备课时的困难跟我讨论。刘校长、师玲玲主任也加入到讨论当中,于是,我们又进行了一场小范围的教研。
回到办公室,我让同办公室的雪珍老师、郑健老师都“趁热”说说自己的观点。郑老师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哦,原来课是这样上的”。我盯着地面没有说话也没有动,静静呆了几秒钟,然后抬眼看着郑老师说:“这就对!这就是示范课的目的!”
“哦,原来是这样!”学生需要恍然大悟,老师更需要恍然大悟。一个老师的“恍然大悟”,能够使一批一批的学生不断地出现“恍然大悟”的时刻。
课改大步向前,教研气氛如此,吾心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