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评价
有一次,带着孩子与她同学一起出去玩,女生多,男生少。孩子在一起嬉闹时,一个调皮的女孩取笑一个男孩“真是个胆小鬼!哈哈”。只见男孩的小脸瞬间涨得通红,大喊一声,就要冲上去和女孩拼命!被大人拦住后,男孩朝女孩怒目而视,眼里似乎要喷出火来。
七八岁的孩童互相打闹实属正常,但是我看到男孩的表现,一方面心有不忍,一方面在寻思: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在乎别人的一句评价?成人和孩子在这方面有没有区别?
经常有人问我:“老师,我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我对此很敏感,对于别人的眼神、表情、动作,我回家后都会想半天,我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别人是怎么看我。我是不是心理有问题?”
每当我看到这种熟悉的问题,我心里都会叹一口气。伴随着“非常在意别人评价”的,往往是个人效能感的低下,也可以说是不自信。而不停地回想别人的表情,是一种强迫性思维。
“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眼光”是怎么发生的?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极其凶险的环境下求生存,抱团取暖,会大大提高存活的几率,而离群索居者,存活概率要小得多。在一个族群里,一个个体只有得到首领与大部分同伴的认可,才能继续留在这个群体里。按照进化论的观点,在意别人评价,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优质”基因传承下去。
这就是群体依赖。
与之相反的是“群体排斥”。离群索居者,往往是受到群体排斥,或者性格孤僻而主动离群。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被群体排斥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因为会感受到孤独、不被接受、不被认可。
几十万年过去了,现代化的物质条件,允许一个人过着皇帝般的单身宅男或宅女的生活,不需要整天和别人黏糊在一起,但是,人终究是社会动物,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群体基因。互联网是另外一种群体生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与世界的联系更紧密、依赖更深入。
所以,获得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是人作为社会动物正常的心理需求,人需要客体、以及自己与客体的关系。很难找出一个人,是完全不在意别人评价的。高僧大德、世外高人或许有这个境界。
问题不是“在意”,而是“过于在意”。
这种“过于在意”的心理状态,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压力与不必要的能量损耗。在这样的人眼里,别人的评价就像是一把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可能落下来。而这种想象,基本上是一种“妄想”,事实上压根儿不存在。而这种负面的心理暗示,却又会引发一连串的心理印证,把好好的局面搞坏,自己会说:看吧,我担心的没错。
为什么会有这种思维?
我们从小孩成长为大人,再为人父母。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场景:长辈对着小孩训话或者谆谆教诲:“孩砸,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在家里要听长辈的话。”“你今天如果获得了100分,得到了表扬,我就奖励你XXX。”孩子“表现好”,就会看见父母灿烂的笑脸,得到奖励;“表现不好”,就会看见父母的臭脸,受到惩罚。在幼小的孩童心里,父母长辈是多么强大有力,自己是多么无力啊。于是,这种行为强化,就在孩子幼年时塑造着他的理念和人格,即“我要获得别人的认可,这才是好孩子”,这种信息深深地嵌入了潜意识。
如果说,这种场景算是比较正常的,那下面的情况会让你唏嘘不已:
父母不和,父母(长辈)较多的苛责批评、较少的赞赏,父母不关注孩子,会培养出怎样的孩子呢?
因为幼时得不到最重要人的认可和关注,致使自己对自己也不认可,甚至自我否定、自我放弃,但内心是极其渴望获得认可和温暖的。于是,成年后,就成了本文开头的那个样子:极其在意别人眼光、异常敏感、焦虑不安、强迫思维。
当你知道了“过于在意别人评价”是这样产生的,你就迈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