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19世纪欧美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及其著作总是在中小学语文学习和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不可绕过的重要知识点和研究领域。
早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就会有语文老师极力推荐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双城记》和《圣诞欢歌》等作品的缩略本或全本,引导中小学生认识19世纪的英国,徜徉在那飘着垃圾和浊沫的泰晤士河畔,彷徨于伦敦繁华背后肮脏的小巷,瑟缩在寄宿学校破败教室的角落……认识那个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物欲横流的英国社会。
但是这些肮脏的环境和随之而来的压抑情绪从来都不会掩盖狄更斯著作中处处闪耀的人性光辉。当我们从从老犹太费金、红发希普和老小姐哈维沙姆那里感受到刻骨寒冷的同时,却无时无刻不被孝顺的小杜丽、乐观的米考博和坚忍的南希身上散发的人性光辉所温暖,正是有他们围绕在一个个主人公的周围,才让主人公脱离困境,让作为读者的我们感到心理安慰。
而且,狄更斯的作品除了《双城记》和《远大前程》等少数作品的结尾是开放性的结局或充满悲伤之外,狄更斯大部分的作品都可以称得上是“东方式的大团圆”结局。这也比较讨东方读者,尤其是中国读者的喜欢。主人公们在经过跌宕的人生经历之后,能够迷途知返,能够有情人终成眷属,能够骨肉重聚……这样的结尾总能够让我们在释卷后,心里腾起悠悠暖意,在寒冷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看到希望之光。没有戛然而止的突兀,没有可供多角度解读的开放式结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平平无奇的结尾,但是最平凡的文字却更给人以温暖。众人皆安,吾心安。
现在已经不会有人从阶级论的角度去解读狄更斯的著作。像《艰难时世》、《尼古拉斯·尼科尔贝》、《小杜丽》和《马丁·瞿述伟》等著作已经难觅译本,而且好像也不会有读者愿意花时间去啃这样的狄翁冷门著作。但是我相信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我们依旧要读狄更斯。在后现代社会物化的人际关系中,我们需要温暖的人性之光照耀我们前行。所以现在的我们,依然要读狄更斯,而且要坚持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