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人生四大幸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
个人觉得只要做到其中一件,就已经是幸甚至哉了。而这四件幸事当中最容易做的当属读万卷书了。我参加了一个付费的听书APP,口号就是一年读五十二本书(每周一本),这一两年的听书中,听着听着就觉得自己的眼界打开了一点,视野也开阔了一些,前阵子的一个饭局有幸遇到一个特别仰慕的男神叶老师,他们的团队里一个月就读二十几本书!天哪,这一年下来该读多少本书啊!!更何况像巴菲特这样的经济大鳄们,本身就是活动的图书馆呐!以色列人每年读64本书,而我国每年人均阅读(2018年)成年人人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其中含电子书3.32本)!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读万卷书对于一般人来说,还真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但是古人却有不少读过万卷书,也行了万里路的人。
苏轼就是其中一个。
提起苏轼,在浩如烟海的五千年文明史中,那可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苏轼本就是一个少年早慧、记忆力超群、家教良好又勤奋努力的“四有”好青年,年仅20岁就获得参加全国殿试的384名顶尖人才中获得第二名的佳绩(原本应该第一名的,却被主考官欧阳修误以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的而屈居第二)。苏轼文章中引用的典故,连他的上司都不知道出自哪里,当面讨教时才知是苏轼自己编撰的,由此可知这个少年英才该是读了多少书,才能活学活用到“了然无痕”的地步!
原本已经独罢了万卷书,偏生还有行万里路的经历——老苏(苏洵)带领着两个儿子在办完妻子的丧事后,再次从四川眉山启程到京城(开封),准备在仕途上大展身手,和上次进京赶考走的旱路不同,此次走的是水路,尤其是三峡的绝佳山水给三苏父子太多太多的文学创作灵感。
苏轼在过三峡时曾思索人生的劳苦,忽然瞥见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得那么悠游自在,似乎丝毫不为明天费一些心思。于是想到为了功名利禄而使文明的生活受到桎梏镣铐的枷锁,是否值得?在高空飘逸飞翔的苍鹰正好是人类精神解脱后的象征。
我想,当子瞻第一次和弟弟子由在郑州分别后留下的这首诗“和弟诗”,应该就有这次思索人生之后的积淀吧。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行至三峡中地势最险峻最崎岖的巫峡时,听说这里神奇的仙都山鹿传说,文思泉涌写下这首——
仙都山鹿
日月何促促,尘世苦局束。
仙子去无踪,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孤栖怅望层城霞。
至今闻有游洞客,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仙宫去人无咫尺。
夜鸣白鹿安在哉,满山秋草无行迹。
更何况还有他流传千古的《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想要列举苏轼的诗、词、赋,那得需要多少张a4纸啊?不可否认的是,斜杆青年(指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苏东坡文学创作的灵感绝大部分就来自于他行万里路的经历。
还有一位我特别欣赏的军人、心理医生、作家、旅游家毕淑敏(也是妥妥的一枚斜杠青年),前年出了一本新书《世界如锦心如梭》,是她历时100多天环球旅行之后关于旅游、文化、哲学、人生等话题的综合思考之后所出的一本新书。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尤其打动了我:
关于远方,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向往,而是时间,是财力。生活的真相就是,每个人都被诗和远方蛊惑着,也都被现实与眼下蹉跎着。而且,能否搞定眼下,决定着能否起航远方。但是,无论如何,只要心存柔软,就能细嗅蔷薇。忙碌的间隙,听一听,冰岛的姑娘,格陵兰的冰山,挪威的峡湾,瑞士的巧克力,埃及的莎草纸,印第安的龙舌兰……远方,如在眼前。
同时,毕淑敏还从行万里路中得到更多的思考:
世界真的和我们的设想,和我们平常像坐井观天一样已经熟悉的生活是不一样的。因为你走来走去会发现,尽管我们的种族不同、皮肤的颜色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甚至还有种种的不同,但人类还是有一个最大的公约数,就是我们都是希望自己幸福。
世界如此美好,我们都该去看看,趁还有时间、还有体力的时候。
能够读万卷书,已经是很难达到的境界了,若能辅以行万里路,在行万里路的途中,当然会阅人无数,偶尔也会遇上高人指路。那这人生不就是四方妥当、完美无缺了吗?
所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