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上班路上听了樊登老师解读的《认知天性》这本书,对我触动很大,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真的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此书,尤其是学生、家长和老师,因为学习更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千万别一味用蛮力死学了。
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本书作者提出,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是效率最低的一种记忆方式。就像考试前的“填鸭”,“临门抱佛脚”只能促进短时记忆,起到暂时的效果,但是这些方法达不到真正的精通,不利于长期记忆。
根据心智模型的特点,我们意识到,如果感到学习非常吃力,说明我们正在学习非常重要的东西。而犯错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犯错误并改正错误,其实是在搭建通往高层次学习的桥梁。
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对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畅阅读,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阅读的内容;明明是一丝不苟地做了笔记,也看了课本,还画出了关键段落,学习效率比不画线要好吧,其实这些都是元认知带来的学习假象,原来我们一直都在用错误的方法,难怪学习效果不理想。
因此书中总结,即便是最努力的学生也会陷入两个误区:一是不知道自己学习中的薄弱之处,不知道要在哪里花更多精力才能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二是爱使用那些会让自己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学习方法。
那么什么才是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呢?
三个步骤:编码、巩固、检索
编码:对信息或动作的初次接触,形成基础记忆,心里表征,这属于显性知识的部分,也属于短期记忆。
巩固:对心理表征强化巩固,使其记忆延长。对基础记忆部分进行思考、践行、反馈,显性知识演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
检索:巩固的同时要增加强度,同时学会和之前知识的链接。让新老知识不是散点式分布,而是产生联系,形成能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的心智模型。
本书给读者列举了各种形式的检索练习——例如低权重的小测验和自测、间隔练习、穿插不同但相关的科目或技能的练习,多样化练习等,都有利于知识的掌握与活学活用。
关于间隔练习,最有说服力的是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曲线规律,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
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 甲组在学习后不复习,一天后记忆率36%,一周后只剩13%。乙组按艾宾浩斯记忆规律复习,一天后保持记忆率98%,一周后保持86%, 乙组的记忆率明显高于甲组。
知识学习不是一错而蹴,需要寻找知识间的联系,总结规律或构建知识整体脉络,而不是纠结于一些繁枝末节,才是有效学习。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学习了很多具体的东西,却无法构建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书中最后几章是给各界人士的学习策略,比如给大家的,给学生的,给老师的及给在职培训人员的策略和建议,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给老师的建议,本书指出,教师的职责是向学生解释学习的过程,去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课业。原话是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下列基本概念:
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把它们记得更牢靠
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
智力并不全是生来固定的。实际上,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连接并提高智力
在获知答案前思索一下新问题,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学习效果要好
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努力超越现有的能力水平
从本质上说,努力通常会带来挫折,而挫折往往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让你调整策略,从而实现精通
用自己的话说,当你是一个教师,你要去教会学生学习的时候,第一个,要做的事是解释学习的过程。你要让孩子知道这个记忆在他的大脑当中是怎么留下来的,把我们这本书讲的内容告诉孩子们。
第二个,教会孩子如何学习,就是要把学习的方法告诉孩子。
第三个叫作创造合意困难。什么叫合意困难?适度有效的困难,不要难到学生已经绝望得要死,不要那么难。就是创造合适的困难,能够给他创造学习机会。
最后一个叫作保证透明度。保证透明度就是你每次做完了这些考试之后,你要给大家反馈,你要告诉大家: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这个设计?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老师是怎么想的,会有助于学生更加尊敬老师、信任老师、形成尊敬和信任,整个班级才会具有领导力。
总之我们知道了新方法,就要去实践和应用,实践才是检验知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本能提升认知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