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
>> 书名: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美]彼得·C.布朗,[美]亨利·L.罗迪格三世,[美]马克·A.麦克丹尼尔
译者:邓峰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09
ISBN:9787508694672
【摘录】
◆ 科学“照妖镜”下的学习方法
>>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大学教授打开办公室的门,发现大一新生沮丧地站在门口,想要和自己聊聊为什么第一次心理学入门考试成绩太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自己上课全勤,一丝不苟地做了笔记,也看了课本,还画出了关键段落。
你是怎么准备考试的呢?教授问。
学生回答道,自己复习了笔记,在里面画出了重点,然后把笔记的重点和课本的重点内容看了好几遍,直到觉得能背得滚瓜烂熟才停下来。都到这个份儿上了,怎么还会在考试中得到“差”呢?
你有没有用每章背后的关键概念测验过自己?在看到诸如“条件刺激”这样的概念时,能不能把定义讲出来,并在写作中用到这个概念?在阅读的时候,你有没有想过把课本中的要点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并且在之后的学习中试着解答这些问题?有没有至少在阅读时试着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要点?有没有试着把新知识和已知联系起来?有没有找找课本外的例子?所有的答案都是没有。
你自视为好学生,一丝不苟,但事实是你不知道什么是有效的学习。
◆ 考试是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飞行模拟器对比幻灯片讲座,小测验对比重复阅读,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从记忆中检索知识有两大显著的好处:一是这能告诉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断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个薄弱的环节上,加以改进;二是回想已经学过的东西会让大脑重新巩固记忆,强化新知与已知之间的联系,方便你在今后进行回忆。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有效地中止遗忘。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的一所中学里,他们安排八年级的学生接受不重要的小测验(同时安排反馈),内容是科学课上的部分知识点,小测验成绩只占3个学分。另一部分知识点不会出现在小测验中,但是会安排学生复习3遍。在一个月后的大考时,哪部分知识点会被记得更牢?在考查小测验涉及的知识点时,学生们的平均成绩是“A-”,而在考查那些仅做复习但未做小测验的知识点时,学生们的分数变成了“C+”。
◆ 如何成为一名主动学习者
>> 2005年,我们与同事联系到了伊利诺伊州哥伦比亚市附近一所中学的校长罗杰·张伯伦,向他提出了一个请求。在实验室的受控条件下,检索练习的积极效果已有充分体现,但在常规课堂背景下却鲜有提及。哥伦比亚这所中学的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是否愿意参与研究,看看测验效应“在实地中”的功效如何呢?
张伯伦校长确有顾虑。如果研究只涉及记忆力,他不是特别感兴趣。他表示,他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能力——分析、综合,以及应用。
>> 人们顽固地相信,自己把心思放在一件事上,拼命重复就能学得更好,认为这些观点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且“练习,练习,再练习”的明显收效再次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好处。但是,科学家们把习得技能阶段的这种成绩称为“暂时的优势”,并把它同“潜在的习惯优势”区分开来。形成习惯优势有种种技巧,例如有间隔的练习、有穿插内容的练习,以及多样化练习,这些技巧恰恰会放缓有明显成果的学习进程,它们不会在练习中提高我们的表现。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到成绩提高,也就没有付出努力的动力。
◆ 性格、求知欲和家庭条件对学习的影响
>> 关于智商能否提高的讨论充斥着争议。从科学严密性的角度来看,就这一问题展开的诸多研究也存在着巨大的意见分歧。2013年,一份有关提高幼儿智力的综述性论文发表面世,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益的阐释。论文作者采取了严格的标准甄选过往的研究:符合条件的研究必须要保证调查样本的普遍性,不能是特殊人群;在设计上必须体现随机性、实验性;能持续介入,而不是一次性干预了事,也不能操纵测验;要使用一种被广泛认可的、标准化的智力评估标准。他们关注的是从胎儿期到5岁的孩子,而符合标准的实验对象超过3.7万名。
研究人员发现,营养会影响智商。孕期妇女、哺乳期妇女及婴儿适当补充脂肪酸,可以将孩子的智商提高3.5~6.5点。某些脂肪酸有助于神经细胞的发育,而这些脂肪酸恰好是人体无法自己合成的。实验结果背后的理论是,补充这类营养可以促进新突触的生成。补充其他营养,例如铁元素和B族维生素,也有很大的好处,只不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认定。
◆ 想要终身成长,请像专家一样思考
>> 为何有人在面临挑战时会变得无助并走向失败,有人则能尝试新策略,加倍努力,从而应对失败。她发现,这两种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他们看待失败的原因不同。那些将失败归咎于本身无能的人——说“我就是不够聪明”的人——会变得无助;而那些认为失败是努力不够或策略不对的人则会深入发掘,尝试不同的做法。
德韦克发现,有的学生以成绩为目标,而有的学生则以学习为目标。对于前一种人来说,他们努力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对于第二种人来说,他们努力则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或技能。追求成绩的人会在无意识中限制自己的潜力。如果你在意的是证明或显示自己的能力,你就会挑选那些自己有信心克服的挑战。你想在他人面前表现得很聪明,因此你会一遍遍地重复自己擅长的东西。但如果你的目标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你就会选择难度不断加大的挑战,而且会把挫折理解为有用的信息,从而集中注意力,更具创造力,也更加努力。“如果你想反复演示某件事,‘能力’就好像在你的体内静止下来一样;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它就会活跃起来,变得具有可塑性。”德韦克说。以学习为目标激发的思路和行动,与以成绩为目标激发的完全不一样。
>> 成功的关键因素是让孩子从小面对困难,学着克服困难。
◆ 学习执行力比学习技巧更重要
>> 专业人士的表现也并不总是出自某些基因因素或智商优势。在安德斯·艾利克森看来,他们的优异表现多来自数千小时积累的刻意练习。如果说反复做某事可以被称为练习,那么刻意练习就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它是目标导向的,通常要独自进行,而且要反复努力超过目前的水平。
>> 一个简单的事实是,想要精通某事或达到专业水平,完全不需要拥有超人的基因,但必须拥有自律、勇气,以及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度运用这些品质,如果你想成为专业人士,那么你就有可能做到。
◆ 给教师的学习策略
>> 每一位教师都要找到适合自己课堂的授课方式
>> 向学生解释学习的过程
在苦心求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受到假象和道听途说的影响,做出一些不佳的选择,包括承担的知识风险,以及学习时机和方法。教师的职责包括向学生解释实证研究在学习上的发现,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课业。
具体来说,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下列基本概念:
● 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把它们记得更牢靠
● 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
● 智力并不全是生来固定的。实际上,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连接并提高智力
● 在获知答案前思索一下新问题,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学习效果要好
● 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努力超越现有的能力水平
● 从本质上说,努力通常会带来挫折,而挫折往往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让你调整策略,从而实现精通
>> 教学生如何学习
一般来说,没有人教学生如何学习,就算有,给出的也多是错误的建议,导致学生倾向于采用那些远称不上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反复阅读、集中练习,以及填鸭式学习。
>> 在课堂上创造合意困难
在实际教学中,用经常性的小测验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干扰遗忘过程;制定学生和教师都能接受的基本准则。如果意识到小测验是定期进行的,而且不会对自己的成绩有太多影响,学生就会接受小测验;如果发觉小测验简单易行,而且不会出现浮于形式的情况,教师也会接受小测验。
>> 给小测验和模拟测验打分,和学分挂钩,但权重不要太高。将模拟测验与学分挂钩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好,效果好于进行那些不与学分挂钩的模拟测验。
设计的小测验和习题要涉及本学期早先讲解的概念和知识,才能保证检索练习的持续,让学习成为一个积累的过程。
>> 在课上进行间隔练习、穿插练习,并让课题与问题多样化,可以让学生经常“换挡”:为了明白新资料与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他们必须“重新加载”每个课题已知的东西。
>> 保证透明度
除了整合合意困难与授课内容,你还要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做的方法与用意。你要给学生“打预防针”,告诉他们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产生的挫折与困难,并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种方法值得坚持。
● 华盛顿大学生物学教授玛丽·帕·文德罗斯
>> 下面是文德罗斯运用的一些主要技巧。
>> 透明度。在一开始,文德罗斯向学生教授测验效应、合意困难的原理,以及“以为自己知道”这种假象的害处。她向学生承诺,会坦诚自己的授课理念,并遵照这些理念授课。正如她近来向我们解释的那样:“测验效应本身的含义就是,用自测的方法会比反复阅读学到更多东西。我承认让学生这样做有很大难度,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学到的都是要反复阅读书本内容。”
学生来找我,给我看他们的课本,上面用4种颜色标出了重点。这种事情我都记不清发生了多少次。我对他们说:“你的确下了很大功夫,也想学好这门课,从你这五颜六色的课本上就能看出来。”然后我不得不试着告诉他们,在看过一遍课本后,多花一分钟都是浪费。他们很不解地说:“怎么可能?”我说:“你该做的是,读一点儿内容就考一下自己。”但他们并不太知道如何具体操作。
于是,我在课上做了示范。差不多每隔5分钟,我就会提出一个问题,考查学生们之前刚刚探讨过的材料,接着他们开始翻查笔记。我说:“停!谁也不许看笔记,就自己想1分钟。”我告诉他们,大脑就像森林,你的记忆就在林中某处。你在这边,而记忆在那边。从你的位置到记忆的位置之间本来没有路,但你走得越多,路也就出现了。这样一来,在下次需要这段记忆的时候,你就能更轻松地找到它。但是,你一拿出笔记,就切断了这条路。你不会再去探索这条路了,因为别人已经告诉了你该怎么走。
>> 分组测验。文德罗斯把班上的“学习小组”改成了“测验小组”。在学习小组中,往往是一个明白人说,其他人听,重点在于记住东西。但在测验小组中,所有人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不能翻开课本。“每个人都懂一点儿,要通过交流把知识弄明白。”其重点在于探索和理解。
>> 自由回忆。文德罗斯给学生布置了一项作业:在每一天结束后,腾出10分钟,拿一张白纸,把他们能记住的所有课程内容写下来。学生必须写10分钟。她告诉他们,这项作业很不好做,他们会在2分钟后就写不出东西了,但是必须坚持完成。在10分钟结束后,学生要翻看自己的课堂笔记,弄清自己记住了什么、遗忘了什么,然后集中精力记忆遗忘的资料。从这项作业中整理出来的信息,可以为下一堂课做准备,也就是让学生知道该问什么问题,该对什么内容做笔记。文德罗斯发现,自由回忆练习有助于学生进行前瞻性学习,对资料之间的联系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 总结表。每周一,文德罗斯的学生都要上交一份表单,从某些角度理解前一周的资料,还要配上核心概念、箭头及图形。文德罗斯教的是生理学——关于事物如何发挥作用的科目,因此总结要采用大幅剪贴画的形式,包括大量对话框、贴图及箭头,诸如此类。这些表单有助于学生综合一周的信息,思考系统间是如何联系的:“这样做会引发这种效果,而这个过程又会导致这种事情,反过来这些又影响到那些事情。在生理学上,我们会使用大量箭头。学生可以互相帮助,我不介意,但他们交上来的表单必须是自己做的。”
● 美国西点军校心理学教授迈克尔·马修斯
>> 西点军校的教学理念建立在一套名为“塞耶法”的授课制度上。这套方法在200多年前,由该校早期的一名校长西尔维纳斯·塞耶发明。它为每门课程指定了十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有实现这些目标的责任,并为每次班会安排了小测验和复述。
>> 修斯会对学生说:“如果你看过这一章中的所有文字,那你的效率并不会很高。”他的意思不是要“走马观花”地看书,而是要带着问题去阅读,从书本中寻找答案。
>> 马修斯在课堂上几乎不怎么讲课。课程以小测验开始,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下阅读中的学习目标。
>> 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还有每日一测,加上配合反馈主动解决问题,保证了学生的专注与警醒,也让他们更加努力地学习。
>> 本书的作者之一(罗迪格)高中时就读于佐治亚州盖恩斯维尔市的河滨军事中学。该校就使用了一套“塞耶法”,让学生每天参加小测验,在课堂上完成习题集或作业。和西点军校相比,这些学生更年轻、能力差异更大,但“塞耶法”依然奏效。实际上,每日参与的形式对那些不愿在课下用功的学生特别有帮助。“塞耶法”提倡的参与能让学生保持对课业的关注,同时验证了文德罗斯在实证研究中的发现:对于过去没有使用有效的学习技巧,没有培养出有效的学习习惯的学生来说,组织程度较高的课程能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在苛刻的环境中取得成功。
●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凯瑟琳·麦克德莫特
在一门关于人类学习与记忆的课程上,凯瑟琳·麦克德莫特采用了低分值的小测验。25名学生每周上两次课,持续14周,参加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在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里,麦克德莫特会进行包含4道题目的小测验:涉及授课内容、课外阅读中的重点,或者两者兼顾。如果学生已经理解了资料,他们在思考之后可以把4道题都做对。小测验中的问题都在课程范围之内,如果麦克德莫特觉得学生对过去的资料还未掌握透彻,她也会出一些考查旧知识的题目。
在每学期开始时,麦克德莫特会明确地定好规矩。她会列举有关学习和测验效应的研究,把小测验看起来没有意义,实则有帮助的道理向学生解释。学生一学期可以无理由不参加4次小测验,但错过的小测验就没有补考的机会了。
麦克德莫特说,小测验是激励学生上课的方式,也是学生通过日常表现获得学分的机会,只要他们能把4道题都答对。等到学期末,她的学生会说,小测验的确帮助他们跟上了课程,能让他们发现自己什么时候掉队了,什么时候需要努力。
【后记】
在这本书中还有有很多启发的,有很多想要跃跃欲试的做法,深刻的感到在前人科学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和汲取营养,要远比自己默默探索可靠的多,这也是读书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