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红尘,琐事缠身,好久没有写文章了,以致于动笔无从下手,平时看孩子写作业如此艰难,现在轮到自己才发现提笔忘字,曾经激情澎湃,豪言壮语通通忘记,记得曾经求学时期,也经常写日志打发无聊时光,现在已经到了风沙中年,身染红尘,六根不净,才知道如此不堪。
闲暇无事,突然脑海里浮现了诸葛瞻这个名字,不禁为之悲哀。诸葛瞻其人历史存在感极低,没有像其父亲迎来其人生的高光时刻,其父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的名望自不在话下,历代都奉若天人,比如小时候学得课文草船借箭中,羽扇纶巾,神态自若的表情,跃然纸上,然而同为诸葛的诸葛瞻历史存在感极低,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
相传诸葛亮早年无子,无奈之下只能过继长兄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为子,谁成想诸葛亮年近半百,46岁那年,夫人黄月英(生母黄月英待考究)为其生下诸葛瞻,这令诸葛亮欣喜若狂,宠爱有加。是值北伐,诸葛丞相忙于国事,难于分身,便请了蜀中的名人高士为其开蒙,诸葛瞻也不负众望,从小聪慧过人,记忆超群,成为蜀中的神童,然而诸葛亮确为此感到深深的担忧,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来了伤仲永这边古文,人小时候出名未必就是好事。诸葛亮北伐失利,命丧于五丈原,临死之前写下来诫子书,以此开教育年幼的诸葛瞻,其内容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我理解的诫子书认为诸葛亮在勉励自己的孩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上,应该从静出入手,遵从淡泊中下功夫,不要被虚名所累,戒急戒躁,果不其然,最了解自己孩子的还是自己的父亲,曾经诸葛亮在给家兄弟诸葛瑾写信时,写到诸葛瞻年少聪慧时,有担心其被虚名所扰,又缺少历练,恐不能成大器,诸葛父亲一言成谶,直接道出了诸葛瞻的命门,少年老成,太过自负。
诸葛亮去世后,诸葛瞻年幼,一方面因为诸葛亮常年忙于国事,无暇顾及家事,另一方面诸葛瞻年龄实在太太小,根本无法参透其父的良谋,从深层来了来看诸葛亮也是为了自己保家族的利益,自己在蜀汉已经位极人臣,如果诸葛瞻成为第二个诸葛亮的话,就会功高震主,翻来历史,凡事功高震主的臣子都没有好的下场,比如拔剑自刎的文种,被吕后设计诱杀的韩信就是最好的例证,谁知道诸葛瞻后期有又回到了蜀汉政权的高层,执掌中枢,然则诸葛瞻的一生有两位是他无法绕开的人物,一个人自己的父亲诸葛亮,诸葛亮过于耀眼,以至于诸葛瞻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之下,父亲是他一生绕不开的山峰,也是他无法企及的高度,一个人是继承武侯衣钵的姜维,按理说姜维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也算是同门师兄,二人应该兄弟齐心,共匡汉室,北伐中原。然而诸葛瞻却对这位师兄恨之入骨,想起原因也不难理解,对于诸葛瞻来说,姜维是父亲最为倚重的人,诸葛亮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而自己除了是诸葛亮的儿子之外,才智方面距姜维甚远,嫉妒之心油然而生也在情理之中。到了蜀汉后期,两人政见向背,曾经诸葛瞻说过自己有三大罪:
“吾内不除黄皓,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油,吾有三罪”由此可见诸葛瞻对姜维憎恨,到了蜀汉后期,邓艾偷渡阴平,剑指成都,诸葛瞻终于暴露出志大才疏的面目。无法避免蜀汉被灭的结局。
诸葛瞻弱冠之年迎娶公主,被后主刘禅拜为都尉,世袭武乡侯,可以称的上少年得志,事业爱情双丰收,后来,后主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典型的小人之流,早年与侍中陈祗互为表里,待陈死后,黄皓一跃由小小的黄门令上升为中常侍,官拜奉车都尉,操纵权术,制衡姜维,此时的诸葛瞻非但没有站在父亲的传人姜维这边,而是任由黄皓胡作非为,扰乱朝纲,有人认为诸葛瞻无论从在蜀国资历与能力都与其父相差甚远,无法与黄皓为之抗衡,但吾认为自秦皇汉武以来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时代,文死谏,武死战的道理不可能不懂,无论是武帝时期的汲黯,还是唐太宗的魏征都无不为其忠于的君主忠言犯上,诸葛瞻直到临死只是在认识到没有除掉黄皓的罪过,岂不晚矣?再说诸葛瞻的老对手,我们熟悉的姜维同志,此人天赋异禀,拜与武侯为师,其后继承诸葛亮遗志,砥砺北伐,九伐中原。诸葛瞻视姜维为仇雠,一方面诸葛瞻认为蜀国的势力已经到了分崩离析的程度,蜀国国内矛盾尖锐,无力北伐,另一方面,诸葛瞻也源于内心中对姜维的憎恨,此人夺走了自己的父爱和家传绝学,自己要重整蜀国,眼里绝对容不下姜维这种难以制衡的将军,不过这样想法还未必实施,蜀国大军已到,二人只能拼尽全力,为蜀而战,以身殉国。
好在诸葛瞻求仁得仁,忠勇可嘉,抵挡了兵锋正锐的邓艾,邓艾略施小计,羞辱诸葛瞻,诸葛瞻怒而出城应战,中邓艾之计,丧命于绵竹,使蜀国到了万劫不复的地步,好在诸葛瞻保留了诸葛父亲最后的尊严,纵观诸葛瞻一生,诸葛瞻都没有完成诸葛亮的遗愿,性格不在恬淡,心被功名利禄所扰,险躁日增,意与日去,岂不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