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帅哥美女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小书童的读书汇。
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这本心理学畅销书,《思考,快与慢》作者是心理学家, 丹尼尔,卡尼曼。
昨天我们说到了焦虑情绪,这是每个人都有的。特别是在保险的模式中,灾害的受害者和近似受害者,在大灾之后往往心存焦虑,所以每次大的灾害后,保险都会销量大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记忆的淡化,又会回到一种常态。
大家在心里往往存在偏见,认为自然灾比意外更加的可怕,但其实并非如此,比如死于哮喘的人,要比死于龙卷风的人多上20倍,但大家对于龙卷风更加恐惧,中风而死的是意外事故致死的2倍,但80%的调查者都认为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更大。原因就是媒体的报道,渲染了恐怖的气氛,让大家产生了明显的焦虑。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只是我们臆想出来的世界。
正是因为大家对于恶劣事件的过激反应,所以引发了一些小题大做,然后酿成了更严重的后果,大家还记得前几年的转基因之争,崔永元和科学家们论战,我的观点就很明确,是不是转基因,你醒目的标出来给大家知道就可以,不用禁止,愿意买的你就买,不愿意买的你就吃普通粮食。这个事可能争论很多年都不会有结果,现在这么一闹,转基因在国内推不开,中国农业,又落后在了起跑线上,万一以后这个被证明是无害的,那么我们可能就损失惨重。
即使按照美国人那种惜命程度和鸡贼程度,也没有在美国全面禁止,也只是做到了标识清楚。甚至全世界75%的转基因都在美国生产,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说,这事不鼓励,但也没必要反对,只要求一个知情权和一个选择权。你说好你就吃,我说不好我可以不吃。天下还有比这个更有道理的事吗?
所以记住情绪启发的作用,先给你情绪,再给你事件,那么事件就会按照情绪的方向发展。你先让客户喜欢上你,你卖什么都很容易,如果让客户很讨厌你,你就休想再让他花一分钱。
作者说他们做过实验,皱眉通常可以增强系统2的警觉性,降低对直觉的过分依赖。皱着眉头似乎是一个智者思考问题的形象,所以你不妨也从没事皱皱眉头练起,并提示自己,我的系统1是这个判断,我的系统2会怎么判断,始终心里有系统2这根弦,也许你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了。
一旦人发生了误判,系统1和系统2都难逃干系,因为系统1引起了错误直觉,而系统2则接受了这种直觉。而造成系统2犯错,无非就是两个原因,忽视和懒惰,那么反义词就是有意的关注加勤奋。那么有人说了,很多时候信息不对称啊,我也不知道里面的事,这又该怎么判断呢?
作者的方法是,往基础比率的方向想,就比如说2米高的一个人,你的直觉会告诉你他是个篮球运动员,但是篮球运动员的比例有多少呢?2米高的人里,成为篮球职业运动员的比例又有多少,他也许还可以是教练,排球运动员,或者是羽毛球运动员。所以这么一想,猜对篮球运动员的比例就太低了。
再有我们经常听到,天气预报说,降水概率40%,那么你要不要认为明天有雨呢?其实你应该想到,降水概率是40%,那么不下雨的概率就是60%。所以大概率是不下雨的。
还有比如说我们买理财的时候,大家最后发现,有线下网点的,圈钱最多,坑人也最严重,为什么?这就是大家相信眼见为实,看到高大上的办公室开在写字楼里,就天然的认为这家公司实力雄厚,然后你就被骗了。这就是典型性启示所带来的错误判断,你要知道10%以上的利率,是不可能做到无风险的。如果他说无风险无坏账,那么一定是动用了资金池,这时候你的系统2只要稍微开动一下就知道,这种公司不出事则已,一出事就是大事。
我们用系统1判断事物的时候,就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会上来就给一个比较深度的评价,比如更多的人都会认为这个人是个很会做饭的家庭主妇,而不只是认为他是个家庭主妇,事实上家庭主妇的正确概率要比会做饭的家庭主妇高的多。但在没有对比逻辑的背景下,大家就是会犯这样的错误。
这个东西怎么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呢,其实这是一些商家打破品牌幻觉的惯用手法,比如把2000一瓶的茅台酒,和几百元的自己品牌的白酒放在一起,找消费者盲测,结果往往就是很多人误以为自己喝到的是茅台,但其实并不是。一旦对比,就会启动消费者的系统2,从而打破品牌的神话,这也为其他的新企业带来商业机会,就比如当年百事可乐挑战可口可乐一样,大量盲测实验表明,很少有人能分得清楚两种可乐的口味。
我们的直觉%90都是错误的,那么有什么办法避免吗?咱们明天接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