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中,过年的热闹都在电视上,家里总是冷清的。大年三十,父亲总在值班,母亲简单地做点饭菜,甚至我印象中总不见弟弟的影子,只有我和母亲守在家里,有一次我忍不住说:“过年呢,家里人太少了,不热闹。”类似的话,母亲大怒,收了我正吃的菜,呵骂良久,依稀感觉,她也有同感,但是硬撑着,被我说出来了,就撑不住了,然后发泄一番情绪。现在回想起来,就我们俩在家里,印象中我也没有过年的参与感,没有贴过对联,挂过灯笼,剪过窗花,或者参与饭菜的某道工序,或者独立做道菜,也不记得吃饭时举杯(举碗)祝福………都没有。也不是李娟说的过年:远远站着,照常生活,像没有行李的旅人,又穷又轻松。我们是强烈地知道在过年,心里不轻松,但照常生活。父母把过年的程序都做了,就让孩子吃饭,拿压岁钱就行了。但也索然无味。至于仪式感,体验感,也是这几年有闲情逸致的人才关注的,当时,父母不在意这些。
等我有了自己的家,3口之家,过年也就那样,我们也不懂搞花样,增加仪式感。还是以吃为主题,佐以春晚。有时回老家,兄弟姊妹孩子围坐一桌。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冷清。最主要老家太冷了,厨房的水冰凉刺骨,门一直开着,灶塘的火抵不住涌进的寒气,我浑身冰冷,脚冻疼了,感觉自己站在野地里。大嫂子瑟缩着在准备菜,她也许习惯了。在哪看到一句话,说为什么年味越来越淡?因为以往的年味,都是家里的女人们操劳忙碌烘托出来的,现在这样的女人越来越少了,好像有些道理。这样不怕冷也许只有大嫂子。天太冷,饭菜很快剩不了多少热气了,但一年到头,全家团圆,围坐一起吃年饭,这应该是寒夜里最暖的场景,也是过年最大的意义。
又要过年了。基础的是洒扫清洁。仡佬拐脚的积灰都要抹扫一遍,床单被罩脏衣服年前都要清洗了。可喜的是 ,孩子已经长大,过年也能操心了,家里落了一年灰的纱窗,孩子洗的白亮亮的,给窗玻璃贴上了静电吸附的玻璃贴花,年的气氛一下出来了。重点还是筹备年夜饭,每年年夜饭都感觉准备的匆忙而疲累。这几年,时间紧迫,开始学着筹划,年前1—2天商量菜单,定下来准备采买食材,明就30了,今还上班,起很早去采买一些香菜,小米辣,小葱等捎子菜,还有蘑菇,韭菜等不耐搁的菜,准备包饺子的馅菜。牛肉今天得煮了,鱼不知明天能买到不?年夜饭的桌上,年年有余(鱼),大吉(鸡)大利,牛气冲天,冬日暖羊,百财(白菜)齐聚………总之菜菜吉祥,福气满满。赶快准备满桌的祝福了。
过年增岁,随着年龄日增,也不追求热闹,家人团圆,健康平安,就是最好岁月。刚收到消息,孩子驾校考科二一把过,又增一喜。愿大家一年比一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