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选择侧重对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现象进行思考和探索,其目的不是创建教育理论,而是侧重于寻求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方法、措施、途径,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侧重于“探求”,主要采取实践总结、实验比较、教育反思、数据分析、专项调研等行动研究方式,在实践中提升,在经验中提炼;着眼于效果,即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校的整体发展。
一线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会发现很多问题,他们处于实践现场,亲历教育教学全过程,每天都沉浸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遇到问题需要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一线教师最有理由成为研究者所占据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具有特别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研究角度的便捷性。就中小学教育教学而言,教师是当事人,置身教育教学一线,身临教育教学情境,调研更方便,观察更细致,了解更全面,感触更真切,这种“现场感”为一线教师所独有,甚至为专业人士所羡慕。很多高校的研究者不具备这种实践性。
中小学教师工作场域是立体化、全方位、综合性的,从课程到教学,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生活,从表现到心理,从学校到家庭……方方面面,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这是得天独厚的便利,也是无可比拟的优势。专家学者就不同了,他们毕竟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旁观者,即便能够“身临其境”,却也并非“身在其中”,纵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本领,也难免出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之遗憾。相对于专家学者,中小学教师无疑处于基础教育研究的最佳位置和角度。
二是研究资源的真实性。中小学教师研究的就是教师自己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事情亲力亲为,事实耳闻目见,个案知情知由,情况知根知底,全都是第一手材料,又实又真,可信可靠。与专家学者相比,中小学教师具备与鲜活材料零距离接触的突出优势,仿佛自己从竹海中挖出竹笋、在密林里采撷蘑菇,占尽了“食材”之便。专家学者则有点像“来料加工”,其研究材料是调研、咨询、观测、采集而来,新鲜度、真实性自然不及一手材料。正因为如此,一线教师的课例、案例、教育叙事、教学实录等,如今都具有了特殊研究价值,已经渐渐成为专家学者眼中的“香饽饽”。
三是研究内容的实用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讲究立足校本,要求“为了学校,基于学校,服务学校”,他们研究的问题是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切合实际;研究的内容是寻求解决所遇问题的方法、措施、途径,可以实操;研究的目的是改善教育教学实践,合乎实用。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一般具有“拿过来就能用”的鲜明特色,能促进一线教师同伴互助,共享共赢。
例如网络教研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为教研员在教科研工作中,为了方便下发文件建立了一个qq群,从最初的下发文件到文字解释文件中的问题,再进行语音交流,最后进行共性问题收集,录制成微课,最后定期开展网络教研交流,从一个主题到几个主题。从而形成新型的教科研开展形式,这种问题是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演变而来,研究起来更具有动力,形成的研究成果更有实际意义。
四是研究见效更快。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旨在寻求解决教育过程中所遇问题的方法、措施、途径,从而改善教育教学实践,提升教育质量效果,其研究为了实践、立足实践、服务实践,要求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他们所研究出来的方法、措施、途径,可以而且需要迅速投入使用,力争快速产生实效。中小学教师身处教育教学一线,既处于最佳研究位置,也具有检验、应用、推广研究成果的便利,可以方便打通研究与应用之间的“最后一公里”。相比之下,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则往往需要回到他人的实践中去反复检验、不断完善,见效速度一般较慢,过程一般较长。
湖南师大附中原校长常力源曾强调:“如何促进教师的发展?如何解决教师的知识保鲜问题和职业倦怠问题?关键是做科研。科研是教师走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成长为名师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