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任何一个重要决策大概都需要这几个环节:权衡,选择,执行,担当。
以前,我以为做出一个决策只需要第二步就够了。快刀斩乱麻,先选了再说,选了之后就当个鸵鸟,管它对与错,之后的事情就与我无关了……
真的也没有经过权衡利弊在众多选项中进行比较,至于结果,只能硬着头皮忍受。想想自己的人生也真的是很粗糙啊。
权衡,需要认知尽量完整,需要信息尽量完整,需要决策者有足够的判断力。担当,则更为困难。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会成本”可能越来越大。
做决策的时候有3个原则:
1.谁承担后果谁做决策;
2.共同承担后果的时候,谁执行谁决策;
3.共同执行的时候,最有判断力的人做决策。
人生就是决策的结果,不是什么“性格决定命运”,而是“判断力决定命运”。判断力出了问题,所以决策出了问题,做了自己承担不了后果的事情。
所有的选择都有机会成本。关于机会成本的理解,越早开始越好。理解了机会成本,就学会了最重要的人生态度之一:不抱怨、不后悔。反正,人生要经历无数次选择,总结经验,下次决策的时候进行改进。
孩子3岁的时候,就可以跟她说,“你现在说大人了,要自己决定,并且,自己承担后果。”下一句话是,“你要是不知道该怎么判断,我们来一起琢磨琢磨”。
做决策时需要遵守2条铁律:
1.绝对不做承担不了后果的决策;
2.无论发生怎样坏的后果,家人之间要相互支持。
“绝对不做承担不了后果的决策”,是个可以培养的习惯,通过“观察别人犯错”进行学习,可以阅读《法院案例》。
如果遇到了不好的后果,家人之间首先要相互支持,共渡难关。追责是为了总结经验,获取教训,以便进步——惩戒只是手段,绝对不是目的。
学完了这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每个人都要学习为自己负责,承担决策的后果。
父母对于孩子的包办,让孩子养成了对选择不负责的习惯,这真的太可怕了。孩子做出选择,父母来承担后果,然后会抱怨孩子做的选择不好。孩子没有了做成一件事的效能感,也没学会如何体谅包容别人。
孩子3岁就可以让孩子做决策了,当然做的是她可以承担后果的决策。比如一个时间段里一起打羽毛球就不能一起讲故事了。尊重孩子的选择,并让她来承担后果。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父母不舍得放手,总要包办孩子的一切。孩子没办法放心离开家,即便上大学了也总在牵挂了家里。父母的不放手也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阻碍啊!
或许父母没有太多可以证明自己价值的地方,而被孩子需要就是最大的价值吧!再次说明了“各自管好各自的事情”的重要性。父母不愿离开孩子,把孩子拉扯进来,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价值,孩子学习好了就证明自己有价值,孩子学习不好了就是自己没价值。问题是孩子承担不了证明你价值的功能啊。你想用孩子来证明你的价值,就是对孩子的一种胁迫。非要让孩子来替你承担后果。
天,纠缠的中国亲子关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