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与田园诗

饮酒 其五

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为中小学语文科目的必考知识点,即使什么都没有看过,对陶渊明在山水田园诗这一派的江湖地位也是背得滚瓜烂熟。

小时候读陶渊明的诗,最早是被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吸引,少不更事的年纪,总是特别向往“悠然闲适”的感觉,觉得这两句就是田园诗的名句了,甚至以为田园诗都是这个调调。随着年龄的增长,终于明白,其实这首诗真正妙的是前两句,身处喧闹的人境而无车马喧嚣,何故?诗人心静而已。言简意赅,大隐于市的境界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后面的三句,不过是描写这种“心静自然凉”的状态罢了。简短的几句,一种怡然自得的生活态度和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寂静山林飞鸟还的画面就跃然纸上。

作为真正的田园生活爱好者,陶渊明的每一首诗,每一句话,都由衷地散发着他对当下生活的热爱,身虽出世,却依旧用入世的态度积极地过着出世的生活,所以才会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同样在山水田园诗领域独树一帜的王维,虽然也写了大量的经典名句,但是他的诗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写景,仿佛精美的工笔画,却没有太多的个人情绪。例如著名的《山居秋暝》,写出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情此景,让人心旷神怡,你以为作者接下来要抒情了,然而并没有,作者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竹林间的浣衣女和莲叶间的小渔舟,写下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鹿柴》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生动地营造了寂静山岭的画面感,不见人却能听见说话声,这是仅有的一点对人的活动的描写,仍然以静为主,这个“人”并没有露面,山林还是静的。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又落在写景上“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周围又趋于安静。读王维的山水诗很难感受到作者的情绪。

读的多了,就会感受到其实王维一直追求世外田园的生活,但是却达不到与世无争的彻底出世的状态。无它,身虽处山林,心仍系庙堂,所谓的出世,不过是政治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逃避而已。

古代诗人的山水田园诗,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了作者的政治生涯的不如意。中国古代文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多数都以积极的入世心态参与政治生活,想要有一番作为,只有在仕途上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时,才会转向山林,追求“淡泊以明志”,然而所谓的明志,更多地是表明一种“我不跟你玩”的态度,多数文人还是存有范仲淹那样“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心理。

如果说陶渊明的隐居是“大隐住朝市”,那么王维的隐居就是小隐隐山林。虽然不停地说“放下”,却始终放不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