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这是个有趣的问题
小学教室里,我曾仰头对着墙上悬挂的一幅名言陷入沉思。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段话太过宏大深沉,是那个年纪的我无法体会的
我只对第一句话注目,人固有一死,为什么要活着?
后来从史书和师长口中得到深层意义的解读,于我而言仍仅仅是一句传颂或死得其所的信仰。
年纪成长一些,我读到一本书《活着》,书里的主人公福贵同一头埋头耕田的老牛熬走几代人,最后人牛相依苟活人世,即使备受推崇,我仍无法对福贵感同身受,只心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甚至通篇疑虑,福贵这样苦他为什么还要活着?
作者余华先生在文章里给出答案:“活着是为活着本身而活,不是为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
活着是为本身而活,可是如果活着那么苦,为何要为它而活,我反而心生异议,恰恰那些活着以外的事物刺激感官,激起七情六欲,一架名为人的躯体才鲜活起来,这份鲜活推动躯体走了一年又一年。
前几年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亡,一通来自爷爷逝世的电话,我站在午后热烈的阳光下与墓碑相对,这光线冷的刺骨,相继入耳的低泣声一波又一波,我对心底塞满的棉絮抽丝剥茧,他苦了一辈子唯一的喜爱只是一壶茶水和一根老式烟杆。
一份悠久的历史故事时常在这两样喜好下产出,故事里那个战争与饥饿并发的年代,爷爷常在吐出的一圈圈烟雾里感叹活下去已然是最大的奢求了。
我开始理解时代背景下,福贵一般经历过生死存亡后仅仅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
说到底关于那些生死的意义,不是通过一两本书或是几句话就能涵盖。
就如近几年横空出世的丧文化席卷大众精神领域,太宰治的一篇《人间失格》中太宰治引用的一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让很多人迷失在生与死独立思考间。
又在「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可最近拿到一套鼠色细条纹的麻制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活到夏天吧」里成了一个佯装乐天派的悲观主义者,至于皮囊下真正的想法,就不得而知了。
我讲这些不是想做一些抨击,只是想说,余华先生的活着是为生活本身而活也好,太宰治先生的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也好,一个人活着的意义终归是需要自己去体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生也好,死也罢,独立的自我意识下活着或许是因为爱,因为恨、因为巷子小狗、因为今天的晚霞、因为草莓蛋糕、因为少女的少女的嘴唇与脊背,也或许只是为活着本身而活。
微信公众号:猫儿与忍冬
来听我讲故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