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上灯日,
家家户户扎彩灯,
纸张裱糊图吉瑞,
五颜六色喜福降。
上灯之日掷豆腐,
五谷丰登再兜福,
祈求新年风雨顺,
生活富足人丁旺。
正月十三滚龙日,
人山人海看滚龙,
火树银花不夜天,
人呼炮响壮辉煌。
正月十三朝关冢,
添叠碟子拜忠勇,
驱邪除害保祥宁,
卫护世间无灾荡。
正月十三试灯日,
点盏灶灯祭灯头,
灶爷座下睹灯喜,
元宵节中漫彩芳。
试灯之日吃圆子,
吃好汤团去看灯,
圆圆满满仙人步,
喜睹月下灯花亮。
正月十三海神日,
放盏海灯拜圣母,
祈盼浪涛波澜小,
鱼虾盈载平安航。
正月十三做圣虫,
粮食丰满步高升,
大大小小神虫身,
佑保万户粮满仓。
以下是正月十三的一些主要风俗和禁忌。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风俗和禁忌在不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习俗一:上灯之日扎彩灯
民间谚语:“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正月十五的闹花灯,一般是从正月十三的扎彩灯开始,也被称为灯头日,也就是“灯头生日”。民间有“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也就是说,十三日为“扎灯”,十四日为“起灯”,十五日为“正灯”,十六日为“圆灯”,十七日为“罢灯”。
习俗二:试灯之日点灶灯
正月十三是开始上灯的时间,人们会在厨灶间试灯,俗称“点灶灯”。据记载,这一习俗早在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就有了,主要是为元宵节做相应的准备工作,以期在元宵灯会中能讨个好彩头。
习俗三:滚龙灯
滚龙灯,民间传统娱乐形式,也叫滚龙、轮灯、滚灯。滚灯可以托举,与龙灯,舞龙组合成多种复杂惊险的杂技动作。整个过程十分的热闹精彩,一般是四天一期。活动主要流行于鄂西、江浙、安徽、贵州等地。龙灯分龙头、龙尾和若干段龙身,篾扎布糊,贴金黏纸。其中贵州寨英镇于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滚龙艺术之乡”称号。
习俗四:放海灯
传说正月十三是海神娘娘的生日。海神娘娘又称灵女、天妃、天后、圣母,在南方沿海,则称之为妈祖。海神娘娘护持在海里遇险的众生。祭拜海神娘娘是我国沿海地区的传统民俗。这一天要祭海,放海灯。祈求风调雨顺、渔业丰收、每次捕鱼都能满载而归。
习俗五:豆腐节
豆腐节,类似傣族的泼水节,岭南一带的习俗,据说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源起于约公元1609年,那年正月十三,林氏村民在祠堂祭祀祖先上灯吃斋时,一位村民无意中将豆腐弄到另一位村民身上,引起了一场豆腐仗。“豆腐”谐音“兜福”,因此有迎春接福的寓意。
习俗六:朝关冢拜关公
关公,人们称他为“关帝”、“武圣”、“武财神”。河南洛阳的关林是我国唯一一个,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它因葬有关羽首级而形成庙祀,明代万历二十年(1592)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形成了今天庙会的基本规模。关林庙会于每年春、诞、秋三祭日即正月十三、五月十三、九月十三举行。每年正月十三相传是关圣帝君得道升天的日子。
另外,在西安长安区杜曲镇寺坡村有这样一种习俗,祭祀关公用的是一种叫“添碟子”(又称“花碟”)的供品。一串一串用各种豆子、小米、瓜子、果仁等原料,蘸上用面粉、鸡蛋清和成的粘剂,嵌接在竹棍上,一层一层码在由几个碟子架起来的造型上,再将面塑的鸟兽虫鱼、人物造型等置放其间,最终形成了一座一座造型美观、色彩鲜艳、制作精细的亭台楼阁祭品。
习俗七:制作“圣虫”
正月十三,各地农村多有制作“圣虫”的习俗。这一天,村里的妇女们三五家凑在一起,和面、裁剪、雕刻、蒸煮,作春节的最后一“忙”,迎接元宵节。一个一个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圣虫”,便在这些扛得锄头摸得铁锨的巧手下出炉。圣虫之圣,谐音“剩、升”,圣虫宴,寄寓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景。
习俗八:吃汤圆
南方一些地区,有“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之说。正月十三是“上灯日”,这天吃圆子,也就是汤圆,圆子代表团圆;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还称为“水圆”“浮圆子”,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所以正月十三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阖家团圆的美意。
注: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告知即删
打油词,不入平仄韵。
另外,相传正月十三有以下禁忌:忌出行,忌婚丧嫁娶、忌动土搬迁、忌说大话、忌夫妻之间吵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