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宏医生说,“语言少了,思想就出来了。”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在家度过了这个特殊的庚子年春节。可能还有少部分人跟我一样,独自一个人度过这个漫长的“假期”。
从2月1日弟弟离开,但现在2月25日,我独自隔离的时间超过了25天。出门了三四趟,买必要的物品,买菜取快递,独自一人过了生日。
我是个很擅长独处的人。
然而也从来没有这么久,不与人交流接触,不出去放风。
一开始安闲地宅着,做家务,做吃的,看看书,写写字。
慢慢开始有点心猿意马,惶惶惑惑,关注即时信息,刷朋友圈,及至日夜颠倒。开工的压力,赚钱的压力,什么也做不了的无力感,渐渐漫了上来。
有点像内观十日开头的那两日,心猿意马,千头百绪,念头如潮水,奔涌而来,呼啸而去。
然后再过了几日,逐渐安定下来,抛开了与外联络的念头,甚至抛开手机,颇有些在万丈红尘中觅得一方清闲自在的惬意。
有一日,在坐中,突然明白了“自在”的意思。
有个朋友,特别喜欢“自在”二字,想求“大自在”的状态。
可能大部分人对“自在”的理解,更多着落在逍遥无挂碍上,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佛教的大自在,更似乎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境界。超凡脱俗,功德圆满。
然而,我在那一个瞬间明白,“自在”的意思——
自在,就是觉知到自己在,就是跟自己在一起,全然地在一起。
学会和自己相处。观照身体和思想的变化,每一个起伏,脉动,都知道。全然地接受它。
很享受跟自己呆在一起。一切都那么自然。
我既是我,我又不是我。
观察自己是一种乐趣。观察身体的样子,观察身体的变化。清晰地发现,做事情的状态是这样的,冥想的状态是那样的,熬夜的时候身体的脉动和心跳原来如此剧烈……
我理解的“自在”,或许可以有三个层次。
自在的第一层:与自己在一起。
学会与自我相处。
了解自己,觉知自己。了解自己的身体,念头,情绪,行动。
给予自己的身体、情绪更多的关注和爱,听一听来自于自我真实的声音,真实的反馈。
静下来,与自己在一起,找到自己。
先找到自己的存在,再找到“自在”。
自在的第二层:与真实的自己在一起。
卸下伪装,卸下枷锁,卸下被社会和他人强加的名相。
看到真实的自己,回归到本性。
一些人,有很多技巧跟别人相处,跟客户相处。然而,面对自己的亲人却手足无措,进退失据。
也不知道怎么跟自己相处,甚至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面对别人的是躯壳,是技巧,是面具,而不是真正的自己。
自在的第三层:与别人相处,像与自己相处一样。
自己在了,才能找到那个跟你频率相合的人。不合适的会离开。
这样,两个人的相处才会自在,因为,像跟自己在一起一样舒服。
与其他的“事”和“物”也一样。
不焦虑,不自责,不控制。
我喜欢的诗人李元胜有一句有名的诗,“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能理所当然的虚度时光,全副身心地虚度时光,便是一种自在。
只是很多人做不到全副身心地虚度时光,一边虚度时光,一边焦虑,最终也就“不自在”。
说到底,“自在”是一种和解。与自我的和解,与他人的和解,与世界的和解。
因为被觉知,被关注,“自己在了”,还有什么不可和解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