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2

                                                           凝聚团结伟力 书写奋斗荣光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上,一篇闪耀着真理光芒的纲领性文献如灯塔般照亮前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一文,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宏大的战略视野,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基因密码。这篇重要文章不仅是对百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更是面向新时代新征程的行动指南,为14亿中华儿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历史逻辑:团结奋斗铸就文明脊梁

翻开五千年的文明长卷,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到愚公移山"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坚韧不拔;从丝绸之路"使者相望于道"的开放包容,到郑和宝船"云帆高张、昼夜星驰"的和平友谊,中华民族始终在团结奋斗中书写着文明篇章。这种精神基因在近代以来民族危亡时刻迸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红军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军民鱼水情,淮海战役里"小车推出胜利"的支前画卷,红旗渠畔"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壮丽史诗,无不彰显着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共产党人将团结奋斗精神提升到新的高度。从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后"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精神;从改革开放初期"团结起来向前进"的时代强音,到新时代"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攻坚壮举,我们党始终把团结奋斗作为制胜法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

二、现实逻辑:团结奋斗破解时代课题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上,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逆流涌动,科技封锁、经济制裁等挑战接踵而至;国内,改革进入深水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面对"围堵遏制"与"转型阵痛"的双重考验,唯有团结奋斗方能破局突围。

文章深刻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正是这一论断的生动注脚。从"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到"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转型;从"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全球共鸣,我们以共同目标凝聚共识,用团结奋斗开创未来。在脱贫攻坚战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在抗疫斗争中,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400多万名社区工作者坚守一线,铸就了生命至上的丰碑。

三、实践逻辑:团结奋斗开辟复兴征程

新的赶考之路上,团结奋斗需要把握三大关键维度:在目标引领上,既要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又要立足"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民生关切,让宏伟蓝图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在力量凝聚上,既要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画好"同心圆",又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搭建"连心桥";在精神传承上,既要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红色基因,又要培育新时代奋斗观、幸福观,激发"精气神"。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科技攻关领域,从"嫦娥"探月到"蛟龙"入海,从5G突破到量子计算,科研工作者以"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攻坚克难;在基层治理一线,从"枫桥经验"到"浦江经验",党员干部用"脚底沾泥"的实干化解矛盾。正如红旗渠建设者所言:"创业艰难,饮水要思源。"新时代的团结奋斗,既要赓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又要永葆"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犹如嘹亮的号角,召唤着亿万中华儿女携手同行。让我们以团结为帆、奋斗为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荣光。当14亿多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必将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