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坑比较感兴趣,也比较适合。朋友很兴奋地说,不过话音一转变得颓丧,可惜该岗位只招35岁以下的人。
当下的中国职场环境很是诡异,为了继续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榨取人口最后一滴红利,大多数企业纷纷地将35岁以上的老员工逼离原岗位,而招募大批量地大学毕业生去干着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美其名曰叫提升学历水平,然而,这完全是浪费国家的人力资源。譬如房地产中介行业真的没必要大幅度地提升学历水平,做服务工作并不是高学历就能做得更好;再譬如工厂流水线车间上的工人、餐饮行业的服务员、物流行业的快递员等等都没必要高学历;萝卜与坑要相匹配才是最好的搭配,不然就是畸形的、浪费的。
不过,很多老板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观念,起心动念就是因为他觉得“企业不是做慈善”,于是他们只想用便宜又能干又拼命的人员,所以才会出现招女性必须对方未婚未育、招男性避开成家的中年,要么就是强调着事业至上,只有干好工作才能有钱养家糊口,但凡有人总是想着家里的事情就是职业道德有缺。可是,这些老板及管理者的初心就已经违背人伦道德,将西方的科学与东方的思维混淆了,无意识中就想要两者兼得,可又忽视了本质,事实上在中国大地上要执行的观念是中学为核心,西学为手段。
甭管是中国还是海外,所有的人种都不是与生俱来就会,即使有受过教育。这个教育也不论是高等还是低等,亦或是名校与否。每个人踏入社会都是天然地适合每个坑的萝卜,主要是问题在于能否给予机会。别以为招聘个副总经理,就认为能从所有的求职者中找到,起码目前暂时没有工具或技巧能保证百分百招到的人就很合适,大多数都是在人到岗位之后磨合的结果。因此,任何的坑适合任何的萝卜,也就是创造更多的坑来适应萝卜,而不是萝卜来适应坑。
任何人的初心应该是善念,也就是将自己的名利地位等放在他人之后,特别是领导者,一旦如此执行后,相信没有人不努力工作,也没有事业做不成功。不过,人到中年之后,已经过社会的锤炼,倘若离开原来的岗位,就不要再幻想着回到原来的高度,出路要么是创业发挥自身的经验,要么是重新开始一切都未晚。只是这个前提是没有企业有歧视,就是提供坑给予任何萝卜,不设置什么条件,一切让规律去安排。是的,科学管理方法就是规律,人到底适不适合,只要到岗位上去实践一番便能自动分化,这就是无为而治。
目前很明显就是老龄化加速,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如此形势下,大家尚未醒悟依然保持着以前的认知思维,那企业招不到人和人招不到工作这对矛盾将会越来越剧烈。为了避免出现这种难堪的局面,我给出的药方是人人是人才,要为人才创造岗位。
每一根萝卜都是好的,会自动匹配每一个坑,实际上所谓的管理并不是在挑选萝卜与坑的适配,而是服务好萝卜与坑调适的过程,争取让萝卜与坑越来越适配并发挥出最大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