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发生在公元817年。
10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席卷大地。
夜色如墨,寒风凛冽。
在今天河南境内的一条小路上,“咯吱咯吱” 的声响连绵不绝。
这是一支军队在夜行。
雪越下越大,仿佛要吞噬一切。
道路越加湿滑,稍不留神就是一跤,只能爬起来继续走。
关键是兵士也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就是黑着赶路。
所幸还能看见主帅的战马,勉强不至于情绪崩溃。
突然军令传来,前方张柴村。
张柴村守军营地一片静悄悄,都在熟睡中。
总算看到个能落脚的地方了,这必须拿下,于是命令一出,个个如猛虎下山,迅速就占领了营地。
总算能守着火堆吃口饭了。
真是不容易呀,年年难过年年过。
这一年是唐朝的元和十二年,在位的是唐宪宗,唐朝第十二位皇帝。
中唐时期,绕不开的一个主题,就是藩镇之乱。
这一年是征讨淮西的第四年。
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三年前在他父亲死后,秘不发丧,对外声称父亲病重,假托其父的名义上表奏请由自己主持军务。
唐宪宗正是立志要削平藩镇,因此不予准许。
吴元济于是举兵叛乱,在蔡州(今河南驻马店市汝南县,当时淮西治所)周边四处烧杀抢掠,其他藩镇也群起声援,甚至焚毁了朝廷囤积江淮粮米的粮仓,刺杀了当时主战的宰相武元衡。
公开叫板。
唐宪宗没有被吓住,全力征伐淮西。
但是战力没能支撑起意志,先后几次大败。
这就比较头大了。
太子詹事李愬站了出来,奏请到前线效力。
李愬虽然是名将之后,却未有军功,只是因父亲的恩荫封官,算是个官二代,虽然一路下来政绩优异,但也一直是在文官序列。
想来唐宪宗也是没办法了。
只能勉强一试。
李愬成为了唐军统帅,来到淮西前线。
连续几次败仗,兵士人人情绪低落,一听又换了个寸功未有的官二代上来,更是军心涣散。
结果这个统帅倒是不错,一来就强调自己是来安抚调养的,没有上任先烧三把火,就是到处吃吃饭,聊聊天。
打不了胜仗,起码不折腾,也能接受。
慢慢的,发现这个统帅也不全是操心安抚,还是动不动就偷袭一下,抓几个降将回来。
淮西这些将领可没少让人吃苦头,但是李愬一概不杀,反而多加优待。
特别是一个叫李祐的,那是淮西骁将,好不容易活捉到了,非但不杀,还引为心腹,经常交谈至深夜。
这实在是有失防范。
有传言李祐就是敌方内应啊,这就是文官之仁,眼看着要犯错呢。
还好李愬听劝,有一天把李祐加上枷锁送往京城了。
结果没多久唐宪宗颁诏释放回来了。
这就没办法再说啥了。李愬非常高兴,任命了李祐为六院兵马使,六院兵马就是唐军最精锐的部队了。
总之是后面几个月,逐渐能有胜仗了,蔡州周边的据点慢慢都被拿下了,到9月份,主力驻地距蔡州已经很近了。
到了10月份的这一天,就有了开头描述的那一次军队风雪夜行。
张柴村稍事休整,李愬宣布再次出发,直入蔡州。
众人皆大惊。
蔡州城已有三十余年外人未能靠近,情况完全不明,而且风雪大作,夜深天寒,怕是能走到蔡州,也要冻死了。
但是军令如山。
只能咬牙急行了。
先斗天,再战敌。
“人马冻死者相望”,真的是代价巨大。
整整走了一夜,熬到天蒙蒙亮,总算看见了蔡州城。
城中全无防备,守军们在城头冻得瑟瑟发抖。
李祐等人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了外城,迅速清除了守军,打开了城门。
城内急告,吴元济还未起床,听闻城内有乱,笑着说这应该只是“俘囚作乱”。
又有人报告说:“城已陷。”
吴元济仍漫不经心地说:“这一定是洄曲(地名)守军的子弟索求寒衣吧。”
结果真的就听到了唐军的传令声。
于是一下子慌了,赶紧率亲随登上牙城,试图做最后的抵抗。牙城是蔡州城的内城,城墙高大坚固,是最后一道防线。
大雪已停,大势已去。
最后挣扎了一番,也是徒劳,吴元济只得投降。
李愬雪夜取蔡州,淮西遂平,并对其他藩镇产生了强大的震慑作用。
藩镇林立的局面就此迎来转折点,逐渐向朝廷归顺。
李愬一战成名。
有诗描述: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蔡州城,雪霁初晴,士气高涨,一扫之前败战的低落和绝望,也一扫那一夜的风雪与泥泞。
吴元济却是恨透了这场雪,虽然并未经历那个寒夜的冷风。
就要离开蔡州,被押往长安了。
这一路上,怕是夜夜都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