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大学〉学习笔记3》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今天是戊戌年庚申月丙戌日,七月十二,2018年8月22日星期三。
朱子的注如下:
"明,明之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稟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徳,又当推以后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
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
此处的"明德",朱子在其《近思录》中直指为心。明德为何直指为心呢?对此,王夫之先生作了详细的论述,对于明德的认识大有助益。
船山先生说,因为在"德"的前面加了一个"明",所以朱子直指为心。但,此处真正需要注意之处在于,这里所指的心,包含极大,托体最先,与"正心"的"心"有着根本区别。
若要区分"明德"与"心"的关系,首先要区分"明德"与"天命之谓性"的"性"的关系,性体即本体,所以,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厘清"明德-性-心"三者的关系。
1,什么是性呢?"天命之谓性"的性,即本体,是阴阳二气及木火土金水五行妙合凝结而生的物事,性的特点是无过不及,合得停匀,结得清爽,始终都在,不会失去,正是人与物的蒙昧相区别的机枢所在。从区分人与物的角度而言,明德与性相通。相通,不是相同。
2,什么是德呢?"德"含有"得到"的含义,意思是说,人得性而成为人,由于有此明德,所以人才有知觉和信心,知道可以得到而去争取,知道意识不可自欺而必诚其意,知道心有所取正以为正,表现在四肢动作上,体现在事业上,那么,通过修养身心学养担当起家国天下的责任。
3,什么是心呢?明德只有人类才有,明德专属于人类。正因为已经专属于人类,所以,到此时,就不再适合定义为性了。性,是天人授受的总名。所以,朱子直以为心。
但是,因为得到的仍然是性,不能完全抹去这层天人关系,所以又举张载"统性情"的论述作为论据,进一步辨析明白,指出,此明德既然用于应对万事,就开始兼具有情的成分,也就是说,上一层的关系上统括着性但又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性了。这是朱子的功绩,
朱子说:"但为气稟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这说的就是明德,明德向上通于性而不纯粹是性,而向下则通到心、通到到情,所以"但为气稟所拘,人欲所蔽"。如果是纯粹的性,即本体,自然不可拘、不可蔽。即使因人的心与情的作用而拘蔽了他,终究奈何他不得,有时还会迸露出来,比如说乍见幼儿入井的时候,人人都会升起恻隐之心。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没有迸露出来,其理不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不可拘蔽,当然也就不可加以明之的功夫了。
人的功夫加到哪里呢?心上。
心是扣定在一人身上的,又会博施翕受,所以气禀得以拘他,物欲得以蔽他,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功夫也可以加到心上,可以用功夫恢复其明徳了。
心与"虚灵不昧"的关系,明天继续。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大学>》张居正著
《资治通鉴直解》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张汝伦老师诸书》张汝伦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