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于老师执教《岳阳楼记》有感(一)
袁行霈的《岳阳楼记》赏析中这样说过:“沿湘江顺流而下,经长沙再向前,一片烟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帘,那就是水天一色的,风月无边的洞庭湖了。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生动的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成为千古绝唱。诗中所说的岳阳,西临洞庭,北扼长江,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从洞庭湖上向岳阳远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岳阳楼。”今日,让我们跟随着于老师一起“岳阳楼上望洞庭”。
一望缘由引“谪守”
《岳阳楼记》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这个单元编写的课文都是古代写景记游散文,且都是名家名篇。作者们在描写中都寄寓了政治理想和思想感情。《岳阳楼记》更是一篇千古名文。它突破了亭台楼记的一般体式,在内容上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在形式上富有文采和诗意。《教师用书》针对这个单元的教学提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鼓励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方式。于老师在开篇引用了《教师用书》上整体把握部分的资料:“范仲淹的玄孙范公偁所著《过庭录》,有‘范文正规滕子京’一条,道出了本文写作的原委:‘’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有在矣。”
这段话就在我们的《教师用书》上,可是我们备课的时候总认为太麻烦,你就是问了学生,他们也翻译不出来。所以错过了这个教学契机。那天回答这个问题的是我们班最不喜欢学语文的一个男孩,没有想到他在于老师的课堂上竟然举手了,关键是基本答正确了,看着他回过头来看我的眼神,我默默地为他点赞。那天,我看到了他在语文课上从未见过的笑容。就是这个巧妙的语言学用设计,于老师信手拈来,引导学生翻译句子,理解内容,全班同学明白了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这个说话练习一举两得,短而有效,可见备课者用心之良苦。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在开篇单刀直入,直接讲故事发生的背景,少了这个语言学用的环节,那么这节课上我们一定会错过更多精彩的瞬间,于老师用课堂实践来教会我们,要会用、活用、巧用部编版新教材的《教师用书》,如果你用心,它可以在你备课时助你一臂之力。
一望缘由引“谪守”,语言学用巧表达,教师主导会引领,学生主体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