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岳阳。
数不清多少次到岳阳了。岳阳因“岳阳楼”而名满天下。年少时课本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要求背诵的,结果导致至今仍然朗朗上口。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范仲淹真厉害。随便出手了一篇文章,让一楼名满天下,让一个城市名满天下,且千年不衰。因一楼一文而让当地的人民千年受益,岳阳人真应该好好感谢他。
今天是腊月二十二,天气还好,早上,开车和媳妇两人从随州出发,上随岳高速,高德地图显示随州到岳阳是300公里。记得原来经武汉到岳阳是400公里。有了高速真好,路程缩短了好多。随岳高速是一条很美的景观大道,网上也介绍过,在上面行驶,车少路宽,路两边景观如画。走过了几趟,感觉确实不错。
接近中午,到了岳阳。今天不去岳阳楼了,以后可能也不会再去。去年春节,正月初七,陪内侄周正良进去看过。记得门票是每人80元。今天虽然没有进去,但还是来说说岳阳楼。
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主楼高19.42米,进深14.54米,宽17.42米,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根楠木金柱直贯楼顶,周围绕以廊、枋、椽、檩互相榫合,结为整体。
岳阳楼作为三大名楼中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其独特的盔顶结构,更是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的设计和技能。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
以上是百度百科里搜出来的简介。待买门票进去看了以后,却有种“不来一辈子遗憾,看过却遗憾一辈子”的感觉。其实,中国的很多名气很响的景点,都是这种感觉。岳阳楼景区,不大不小,游览一圈大概只须一个小时左右。待看到传说中的岳阳楼时,直喊不敢相信,觉得并不雄伟,不高大,也不壮观,和心中想象的模样相去甚远。排队登上岳阳楼的人有一大把,登上去看洞庭湖,太没有范翁之感,非常平静的湖面,不太大的视野,湖里泊着一些现代的运煤船。楼里面很小也很拥挤,光线暗暗的,也可能是冬季的原因吧,倒是公园里有很多文人骚客留下了不少诗词书法。再就是今人造的仿古仿洋不伦不类的建筑。心中只觉不得过,是不是范老先生骗了我们呀,充其量,只算是一个有点文化特色的主题公园而已吧,如同我们随州的季梁文化公园一般,但比季梁公园小多了。
不说了,说多了岳阳人民有意见。倒是岳阳楼的前世今生,我们可以说说。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
南朝宋元嘉三年,诗人颜延之路经巴陵,作诗,诗中有“清氛霁岳阳”句,“岳阳”之名首次见于诗文。
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
北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受谪,任岳州知军州事。次年(1045)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因此而写了《岳阳楼记》。
此后,岳阳楼多次毀于火灾或战祸,后人又多次地重建。现在的岳阳楼,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在残破的建筑上修葺的,新中国成立后又数次修葺。198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落架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历时十个月,保存了一半以上构件原物。2006年,岳阳楼景区又扩充修建,形成至今的规模。
今天就说到这了,总之还是非常叹服岳阳楼的名气,这都要归功于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不朽,范翁的精神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