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405班的孩子们学习了《平均数》,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是:
1.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人数不等时,不宜比较总数
2.平均数的求法:①先总后分法;②移多补少法
3.平均数的三大特征:
①代表性(代表了一组数据中的整体(一般)水平,而不是个人水平)
②虚拟性(平均数不是一组数据中的某个人的数据,它是“算”出来的平均水平)
③敏感性(平均数很善变,只要改变一个数据,平均数就会跟着改变)
4.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大于最小值,小于最大值
平均数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名词,比如“平均分”、“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如何求平均数孩子们也是比较容易掌握的。对于移多补少法,孩子们也提到了,在有图或是数据相差不是很大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法会快速得到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
如何让孩子理解“平均数”具是一个“虚拟数”,很重要,且具有“代表性”,通过分析平均数13,既不是小红也不是小兰、小亮、小明,13不存在于这组数据中,但它反应了一组数据中的整体(一般)的水平。
平均数的“敏感性”通过改变其中一个数据,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很善变。关于平均数的敏感,第二节课也是在强化这一观点的,从比赛成绩要去掉最高分和最高分,以及加入极端数据让学生感受平均的善变。举的例子是妃妃老师作为选手加入踢毽子比赛,你们希望我踢几个?
如果妃妃老师是评委,对某位同学特别好,给了最高分,对某位同学无好感,只给了1分,请问这个平均分还能反应这个同学的一般水平吗?
这段时间让孩子们每天分享上课学习的内容,家长进行反馈,坚持到第二周了,孩子们上课更认真,也更积极,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上课炯炯有神的目光,相信晚上的分享一定是孩子们期待的事情。家长们的反馈表也写得很用心,这也是我每天最期待看到的内容。相信坚持一段时间,孩子们的学习一定会有所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