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发展关系中的自我
1,。角色的本质,是人和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大成都隐形契约关系。
怎么调整自己的角色呢?首先,在回应对方之前先想一想,对方把我们放在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其次,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最后,如果我们对一个人有期待,不要在言语上要求他,而是像我们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我们要真诚的相信这个人有值得期待的一面。
2.怎么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呢?第一,只有直面关系、讨论关系,才有解决关系问题的机会。第二,在了解关系的语言后,我们要学着从关系的角度理解别人在说什么,病从关系的角度回应别人说的话。第三,在讨论事情之前,要先思考怎样才能在角色上达成共识。
3.其实关系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一个拼图,是他们把彼此塑造成现在的样子,共同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
系统的改变,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系统里每个人的事。
改变不仅意味着某一个行为,更是从改变某个行为开始,重塑一个系统。
4.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什么明确的因果,也没什么 明确的对错。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回自己身上,做自己能做的事,承担起自己在关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而不管别人怎么样,也不管最终结果如何。
承担自己能承担的责任,这是突破对错思维最直接的办法。因为你是系统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你有了改变,对方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5.我们需要承认和尊重彼此的独立性,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月结。
边界的含义是,即使是最近亲近的人,我们都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糟糕。因为,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如果你总是把关系的错误归为自己,进场觉得内疚和自责,那也许你该提醒自己:这不是我的错。
6.所有的纠缠,究其本质,就算我们既不愿意承认对方跟我们有差异,也不愿就此放手。既不愿意承认我们满足不了对方的期待,也不愿意承认对方满足不了我们的期待。拼了命想把对方改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并因此改造失败而责备对方不配合我们。
原谅的英文是forgive,我曾听一位教授说,give不是给对方的,而是给自己的。也就是说,原谅不是给对方宽恕,而是给自己空间。给自己空间摆脱关系的纠缠,发展自己。
7.“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提出的理论,大意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至于判断一件事是谁的课题,有一个简单的准则:看行为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第一种难题时,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从课题分离的角度来思考,“表达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别人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他们的课题。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到自己的需要。
第二种难题是,很多人不知道怎么拒绝别人。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理解,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可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我们的事。不能因为自己拒绝起来有困难,就抱怨同事不该提要求。如果我们选择拒绝,别人怎么评价,那又是别人的事了。他既不是我们能控制的,也不是我们能剥夺的。因此,别人怎么评价我们,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行事准则。
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两分法。因为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我们也许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
8.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勇是认清现实以后还能热爱现实。”这句话也适用于人际关系的准则。当我们内心的信念,而不是他人的态度变成我们行为的主导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主动的,对自己负责的姿态。这时候,我们就开始成熟起来了。孔子说:“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意思就是君子遵循内心的规则行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第四章:走出人生的瓶颈
1.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内在自我的重构。如果我们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完成了自我的重构,我们心里会生出一些深沉的智慧,我们会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会厘清和自己的关系,会变得更加坚定和无所畏惧。
2.这是因为自我发展是需要空间的。就像装修一间房子,需要先把旧家具搬出去,才能把新家具搬进来。同样,我们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为发展腾出空出空间。
3.转变有他自己的节奏,就像没法略过冬天去经历春天一样,如果你着急着让自己更积极、更充满自信,反而会打破转变的节奏。这段时间,也许你可以允许自己难过,允许自己无所事事。你要耐心等待,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新变化发生。
4.可有时候,我们得学会从来跌倒,就在哪里趴下。认了栽,承认失败,才能发现,原来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
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他同样需要勇气。有勇气接受损失,有勇气放下旧的,开始新的;有勇气放下熟悉的,尝试不熟悉的;有勇气放弃容易的,选择艰难的。
5.这些长久的挫折并不是我们主动选择的,如果可以,我们宁愿不要他。因为这些挫折,我们也许哭过、累过、沮丧过、失落过。可是当我们不得不去适应的时候,却发现这些挫折的背后,是带着珍贵的礼物的。礼物不是来自挫折本身,而是来自我们的对他的适应。可是,挫折和礼物是相约而来的。如果没有某种挫折,我们就不会发展出适应这种挫折的能力和智慧。
创伤后的成长是什么样的呢?史蒂芬 约瑟夫在《是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中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来说明。
想象一下,山顶上有一棵树,他正承受着暴风雨的肆虐。第一种情况是,他傲然挺立、不屈不挠,暴风雨之后好像浑然未变。就像一些人,再多的苦难都不会让他们动摇。我们认为这棵树很坚强。第二种情况是,这棵树虽然在风中弯曲,但是没有折断,暴风雨后又恢复了。我们会认为这棵树有很强的复原力。而第三棵树的情况是,他被暴风雨刮折了,留下来了很多伤疤,变得歪歪扭扭。可是过一段时间,这些伤疤上抽出了新的枝条,甚至长得比原来更好。暴风雨永久地改变了这棵树,可是并没有催垮他,反而让他换发了新的生命力。人的创伤后成长就像是第三种情况,他不是经历了创伤后巍然不变的坚强,也不是从创伤后恢复过了,而是创伤后的改变。
我们能选择的,只是当事情发生的时候,自己以什么样的态度对他——是被他击倒、逃避,还是直面苦难,把苦难熬成珍珠。
第五章:绘制人生的地图
1.自我发展的过程,就是破除我执,从小我走向大我的过程。
2.很多时候,是我们先做了这样的承诺,这个人才变成对的人。这种承诺中,我们学到了深刻的托付、联结、责任和信任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自我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就算关系变化,你在关系中获得的承诺和爱的能力,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3,真正具有繁衍感的奉献会尊重孩子的独立性,这其实也是在尊重自己的独立性。其次,当我们把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去关心孩子的成长时,我们的自我看起来被消弱了,其实是被增强了。我们失去了一些自我关注,甚至失去了一些满足自己需要和欲望的机会,但同时,我们获得了一种品质——关心。这种关心会变成自我新的一部分,它的对象既可以是孩子,也可以是自己。也就是说,我们其实实在通过爱孩子,学习怎么爱自己。
人是有很多限制的,会老去,会死亡。可是,当我们突破了这种自我中心,,真正学会关系他人,发展出广泛的繁衍感以后,我们就突破了这种鱼人居来的限制,拥有了一种超越衰老和死亡的豁达。
4.纵使日落转瞬即逝,也无法消解那刻的美。如果说,生命有限性有什么好活的话,也许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每一刻都那么美。
让过程发生,这就是结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