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两回提到竹子的大女儿吉祥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并被当时的北坑无线电厂(后改金溪无线电厂)录取,而外婆由于要回去山里,竹子只得请一个保姆龙嫂带小女儿如意,小女儿为何被称为如意媒媒介呢?原来龙嫂家有四个儿子,他家的二儿子龙焕云从部队转业后正好分配在金溪无线电厂,焕云长得一表人才,一米七二的标准身材,满脸的连茬胡子,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吉祥在拓家经过多年的熏陶以及外婆的调教,做事特别勤快,性格变得十分温顺,且有一双灵巧的双手,一副大家闺秀的样子,车间里的同事们认为焕云和她是天生的一对,只是他俩没当一回事,笑就笑吧,大家都彼此彼此。
自从外婆回山里后,竹子被社里分到蔬菜店楼上去住了,上面住了好多年轻的单身女职工,社里调配她到食堂里去当总务了,社里会给职工发定量的饭菜票,而她每餐最多吃二两米饭,一个月省的饭菜票都够家人吃上好多天。
有一个周六的清晨,吉祥从厂里走路走到岩湾去等回银溪山里的车子,去登岗的车子都过了两三趟了,等了好久都没等到去银溪的车子,她焦急万分,恰好这时焕云也来坐车了,"你还没坐到去山里的车呀?不如回登港,你不去看一下你妹妹?"其实吉祥自从外婆回山里后她还没有回过登港,她也并不知道妹妹是放在龙家带,而焕云是知道的,只是没有点破出来,装作一副啥都不知道的样子。"好吧,我外婆回山里了,刚好我可以去带带我妹妹。"吉祥刚答完话,一辆去登港的客车来了,她跟着焕云一道上了车,焕云帮她买了票,在厂里有说有笑的他们,坐在同一张座位上反而有点不自在,一路上没搭一句话,各想各的心事……
"到站了!到站了!"听着售票员的吆喝声,吉祥才缓过神来,她对焕云说:"你先走吧!我还要去一下粮管所。"其实她在找一个借口支开他,她假意朝右手边的粮管所走去,让焕云直走回家,看到焕云走远了,她才慢悠悠地跟在后面,穿过人群熙熙攘攘的街道,吉祥走到了中转站门口,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高大男人坐在她母亲原来坐的那张办公桌旁,原来是张站长,她认识他,早两年他还笑话说要把他的小叔子介绍给她,当时害羞的她还在农村,没有答应他。"张叔叔,我妈哩?她今天没上班?"她笑着问道。"哎呀!吉祥来啦!你咋这么久都不来,你妈调食堂搞总务去了,搬到蔬菜店楼上住去了!"站长看到吉祥来了,起身到门口迎接她,十分高兴,一边指着左前方蔬菜店的方向一边招呼她进里面去坐,"哦,不了,谢谢!"她继续往前走,两年没来,街上好像有变化了,中转站过去那个豆腐坊好像撤了改成了两个门面,过了这两个门面新开了一个综合商店,从右边进去就是卖日用百货的,中间有个口子,从楼下的板梯可以通到二楼去,而左手这一边是新华书店,卖书和文具,中间则弄或一个环形,主要是卖南货,她进去没买什么,环顾了一下就出来了,没上二楼,综合商店的对面新开了家饮食店,有许多人在排队买包子,再过去就是蔬菜店了,蔬菜店里的人最多了,吵吵闹闹的,吉祥沿着右边的板梯上去,心里在想还要上去问她妈妈到底住在哪间房里,"站好!站好!""不,不,我要自己穿!"这时从第一间房里传来了母女俩熟悉的声音,吉祥急切地走过去,原来是站在床上的如意不让竹子给她穿衣服,她要自己穿,母女俩在那僵着,"妈,让我来吧!"竹子没想到吉祥会来,也是一脸的疑惑,吉祥一来如意反倒不闹了,乖乖地让吉祥帮她穿衣服。真是奇了怪了,竹子骂骂咧咧地下一楼去买早点了,让她姐姐去收复她……
中午竹子带着俩姐妹到食堂里去吃饭,吃饭的时候竹子就对吉祥说她下午要去市里开会,明天下午才会回来,要她带一下如意,去保姆家玩下也行,如意已经知道去保姆家,每次她总是让如意一个人往前走,装作自己不知道路,她在后面看着,一路上的街坊们都很喜欢这个可爱的小大人,经常有人逗她。如意又在前面走,姐姐跟在后面,商店食堂过去大约三十米,就是登港镇小,再过去二十米左右就到了龙家,不是如意带着,吉祥还真不知怎么去,到了龙家,刚好他们一家子围在桌子旁吃西瓜,看到如意两姐妹的到来,都热情地招呼她俩吃,焕云和吉祥没说一句话,但彼此心照不宣。这样一来,两人通过多次接触,共同的语言也多了起来,互相亲睐的两个年轻人自然而然地走在了一起 ……
小小的如意放在龙家带竟成了他俩的牵线人,因此被称作如意媒媒介。
很快龙家向拓家提了亲,并选好了良辰吉日,吉祥出嫁那天,拓家张灯结彩,好不热闹,迎送亲的队伍从铜境村口排到乾汉家的菜土地档上里去了,因吉祥自12岁来到拓家,竹子一直把她当亲生女儿看待,她更要让龙家看重吉祥,因此嫁裝和酒席都毫不含糊,嫁裝有六七扛,什么高低床、大箱小箱、五斗柜、衣柜、被子、糖缸、还有一辆最时新的18型的上海产的凤凰牌自行车,酒席面非常丰盛且多做了几桌,当时还被大队罚款了50元,不罚款不让发嫁裝,那时竹子的工资一个月才36元,她自己留18元,寄18元回山里,给一大家子用,当时的50元罚款对于他们来说还是有相当多,顶上竹子两个月的工资,为了面子他们还是交了这个钱,毕竟竹子曾经也在乡里当了干部,也一直是反对铺张浪费的……
那个时候银溪地区来了许多从城里下放的知青,其中陈老师一家下放到了铜境,陈老师大概四十多岁,高窕的身材,五官生得非常精致,想必年轻时也是个大美人,她有七个孩子,四个儿子,三个女儿,他们一家老小被队上安排在隔壁堂兄坤汉的家里驻扎,坤汉的一只腿在战争年代受了伤,没有生育能力,带了一个本家的女儿和一个继子。
拓姓从古时候起在银溪地区是个大姓,村子里的人百分之八九十以上都是这个姓,大多数人都住在祖上传下来的老宅子里,只是土改时重新分配了一下,那时他们的房子都是四通八达的,乾汉家前门出来是一个花园,花园的右前方种有一棵柚子树,花园往左沿着围墙过四米左右有一个石门槛,出石门槛通到一个二三十米长宽的大坪里,大坪里铺满了大小均等的青灰色的鹅卵石,下雨的天在上面走路既不会打滑,也不会积水。右上方也有一排祖上的老宅子,他们称之为上地屋里,有大房的两个兄弟国乔和德乔以及三房名下的四个裔孙住在里面。乾汉家后门从正厅里出到另一个带天井的大厅然后往右过一个巷口就可通到坤汉家的前厅里,后厅则是一个公共的厅(洋学祠堂拆除后曾改成了一间教室),过一个天然长条大理石做的门槛可以通到后面的大坪里,巷口右边和后厅右边则隔了两间房给如意的外公外婆住,外公住厅边的这间,放了两张床,小儿子清正跟外公住一间房,里面那间房只放一张床,外婆带着如意住里面,他们的厨房也是长长的一大间,靠外的一边有一个大灶台,灶台边有张长烧火凳,靠窗处放了好多柴,出去的侧门边有一只大水缸,挑水的任务总是落在主劳动力乾汉的头上。灶台进来摆了一张大方桌和四张长条凳,方桌过来有两张大碗柜,碗柜把厨房隔成两间,靠大厅的一间边上有个长炉坑,炉坑上面挂有好多大小不一的木钩子,冬天,一大家子坐在炉坑边烤火,上面黑黝黝的钩子上挂满了熏好的腊味,什么牛肉、五花腊肉、猪心、猪蹄、鸡珍,有时还有如意最爱吃的憨狗仔肉,那时他们一家人相处得非常和睦,外公外婆在拓家享受着天伦之乐……
竹子一家和陈老师一家也打得十分火热,两家的孩子们毫无顾忌地在一起玩,特别是竹子和陈老师,两个人的思想很接近,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那时如意大约才两三岁,夏天的时候她常常被送回到山里避暑,有一天不知是受了惊吓还是咋的,舌子往外伸,缩不回嘴里,外婆抱着哭得要命的如意在花园里不知所措,这时刚好陈老师路过,听到了哭声,进来一看孩子的情形,懂点医术的陈老师立马从橙子树上取了一根刺,对着如意的后颈窝猛刺一下,如意的舌头立刻缩回去了,大家总算是松了一口气,而后如意还是被竹子带到登港去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我是左岸,一个妥妥的文学中青,对文学的执着如醉如痴,创作不易,您的爱心点赞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