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梦溪书谈。文责自负。
一年前,朋友给我推荐过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书中的故事并不长,而且情节引人入胜,当时一口气看完,和书中的主人公产生了很多共鸣。
一年后,当我决定专注去学习心理学之后,又重新拿起了这本书来读。
作者罗伯特·戴博德,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师。这本书便讲述了主人公蛤蟆和心理咨询师苍鹭,十次心理咨询的互动过程。
读完这本书,感觉就像跟随主人公蛤蟆先生一起走过了一次完整的疗愈之路。
本书被认为是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既然是入门书,那一定是浅显易懂的,并且有些心理学知识无法深入展开,只能点到为止。
不过如果能从书中吸收到最精华的部分,并且对自我有了觉知,生活由此发生了一些向好的改变,也算是最大的价值和收获了。
本来爱笑爱闹的蛤蟆先生,突然一反常态深陷抑郁。他的朋友们决定帮助他,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故事便由此展开。
下面三个问题,我想跟随书中的故事,结合心理学知识和我的感悟,和你轻松地聊一聊。
Part 1
我会好起来吗?
蛤蟆先生第一次去心理咨询师苍鹭那里,苍鹭问他,为什么来这里?蛤蟆回答说,是朋友们让他来的。
这时,苍鹭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蛤蟆听了感觉一头雾水。当听到苍鹭说要结束咨询后他很愤怒。
苍鹭再次说道: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蛤蟆先生这时才有所觉悟,他意识到自己需要为自己的咨询负责,自己也是主动参与者。
现实生活中,能做到这一步领悟的人就极少。很多抑郁症患者,都无法走出第一步。
我身边就有身患抑郁症的朋友。自己多方求医问药,甚至辞掉工作,宅在家门,安心静养,但始终不接受不认同心理咨询。
结果是,多年寻医问药,西药中药轮番上阵,依然不见好,人却开始暴瘦,胃口也不舒服,走几步路身体都乏力,去医院却查不出任何身体的异样。然而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还会好起来吗?
我想这取决于他自己!
书中的蛤蟆先生,在第一次咨询结束之前,也这样问苍鹭,我会好起来吗?
苍鹭说: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
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
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后来的咨询中,蛤蟆再次问苍鹭,我该怎么做?你能帮我吗?
苍鹭回复说:
“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有许多问题需要你向自己发问。
比如你能停止自我批判吗?你能对自己好一些吗?也许最重要的问题是,你能开始爱自己吗?”
在人生之路上,没有人可以决定你的人生,只有你自己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Part 2
我为什么会这样?
整日闷闷不乐、深陷抑郁的蛤蟆先生,感觉自己没什么价值,生活一团糟,被人指责痛骂,活得简直像一个笑话。他觉得自己无比悲惨。
本来热情、时尚的蛤蟆先生,到底是怎么陷入抑郁的沼泽的呢?
在苍鹭的一再询问和引导下,回顾那些不快的过往,蛤蟆渐渐意识到:
当自己愤怒、悲伤、恐惧的时候,当时的感受就像个孩子一样,也就是苍鹭所说的“儿童自我状态”。
在进行自我批判和自我惩罚的时候,自己就处在了“父母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的说法来自于美国心理学家埃瑞克·伯恩的理论:
他认为人格由3种自我状态组成,分别为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1.儿童自我状态
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人,行为和感受都像一个孩子,像孩子一样容易情绪化,无法理智地思考和做事。这种状态的形成来自于我们的童年。
这种状态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自然型儿童自我状态”。
儿童的基本情感有: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这些是与生俱来的,把这些基本情感加在一起,就成了“自然型儿童”,这是“儿童自我状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种是“适应型儿童自我状态”,也就是顺从型自我状态。
“适应型儿童”通常的表现为:顺从行为,取悦,道歉,依赖。
2.父母自我状态
第一种是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也就是挑剔型父母自我状态。
第二种是照顾型父母自我状态。
3.成人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行事。
在人生中,这三种自我状态,都是必需的。不过,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中,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
因为处在童年自我状态中,人总是会再现过去的情形,体验过去的情绪。
处在父母自我状态中,你不是在挑剔就是在教育别人,都是在用言行重复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观念和价值观,而且你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
这种父母状态就没办法吸收新知识,而是受旧思想主宰,固执已见。
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人才能思考当下的事情,评估自己的言行,倾听别人的看法,自己为自己负责。
而要进入何种状态,任何人都无法强迫你,只有自己可以决定要怎么做。
Part 3
我该怎么摆脱过去的束缚?
蛤蟆先生问苍鹭:
人生剧本是怎么写出来的?我想改写它,我还是喜欢结局圆满的戏剧。
苍鹭告诉他:
我们早年甚至童年的经历,塑造了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独特看法。无论你对生活形成了怎样的态度,从此你的行为和幸福感都会受到影响,往后余生都会如此。除非你决心要改变。
对世界的看法,可以通过回答下面两个问题来解释。
第一个问题是:
我是怎么看自己的?我好吗?
第二个问题是:
我是怎么看别人的?他们好吗?
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有四种可能,这也就构成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坐标,也就是我们所处的位置:
1.我不好,你好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生活位置,经常处于这个位置的人会感到内疚、抑郁、自卑以及恐惧。
蛤蟆先生最初就是这样的人。他总认为自己不好,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
这样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
他们最喜欢的心理游戏就是:
“我真不幸。”
“可怜弱小的我。”
“不论我做什么都要爱我。”
他们最极端的行为就是自杀。
这个坐标的人,经常处在“悲伤的儿童自我状态”。
2.我不好,你也不好
这种状态的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他人。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好。这种人容易悲观厌世,陷入孤独、颓废的状态。
如果你有这种心态,一定要及时调整。
3.我好,你不好
这种状态的人,习惯于责怪他人,觉得别人不如自己,具有天然的优越感。
他们最喜欢的心理游戏就是:
“我抓到你了,你个坏蛋!”
“你为什么总让我失望?”
“你怎么敢!”
他们最极端的行为是谋杀。
处在这个坐标的人,永远处在“父母自我状态”,而且是“挑剔型父母状态”。他们动不动就指责,焦虑地随时会发脾气。
这些人从来不会抑郁,因为愤怒可以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
故事中的獾,还有蛤蟆的父亲,就是这一类状态的人。
4.我好,你也好
这种状态是最理想的成人状态。这种人忠于自己,包容他人,热爱生活。
然而这种状态并非静止的,而是动态的过程,需要你用行动去维护好这种状态。
当你看清了自己目前所处的人生坐标,你才能客观地去看待过去,去理解过去是如何发生的,过去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接纳了过去,才能真实地活在当下,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打破过去经历的束缚,在自由中找到真实的自己。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情绪的低谷,或许有时候像蛤蟆先生那样,感觉自己整个人都不太好,有时候像蛤蟆的父亲一样,看谁感觉都不好。
荣格说,“没有一种觉醒是不带着痛苦的”。
如果能够在痛苦中,认清过去的意义,摆脱过去的束缚,真实地活在当下,如果能够开始爱自己,理解自己,尊重自己,改变就会发生!
喜剧大师卓别林,在迟暮之年,创作了一首诗歌《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现摘选部分诗句,与大家共勉!
“当我真正开始爱自己,我才意识到,所有的痛苦和情感的折磨,仅仅是在提醒,我的生活背离了真实的自己。今日我明白这叫做「真实」。”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苛求不一样的人生,我明白任何发生在我身边的事,都是对我成长的邀约。而今,我称之为「成熟」。”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挥霍自己的生命和时间,不再去擘画波澜壮阔的未来。今天的我,只做能为我带来喜悦和幸福的事,做那些我所热爱,且能鼓舞我心的事情,用我特有的方式,按照我自己的节奏。今日我知晓这叫做「简单」。”
“当我开始真正爱自己,我不再继续沉溺于过去,也不再为明天而忧虑。如今,我只活在这一切正在发生的当下。今天,我活在此时此地,如此日复一日,而我称这为「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