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动的活力重返孩子们的生活

在当今都市的喧嚣中,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正悄然侵蚀着孩子们的童年——运动的缺失。穿梭于高楼大厦间,你会发现,曾经邻里间的热络、孩子们成群结伴的欢闹,正渐渐成为一种奢侈的回忆。

大城市的生活节奏快如闪电,忙碌成了每个家庭的主旋律。家长们每日周旋于职场的压力漩涡,无暇他顾,邻里之间常常形同陌路,偶尔在电梯里相逢,也只是礼貌性地点头示意,交流少得可怜。孩子回到家中,面对空荡荡的房间,没有玩伴的嬉闹,只有电子产品闪烁的冷光相伴。即便身处校园,繁重的课业也如同一座大山,无情地压挤着孩子们运动的时间,课间十分钟,有时都难以让他们尽情舒展筋骨,体育课偶尔还会被主科占用,奔跑、跳跃对他们而言似乎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回忆往昔,我们的童年截然不同。那时候,学校像是社区的活力心脏,放学后,校门敞开,附近的孩子涌入操场,踢球、跳绳、捉迷藏,欢笑声此起彼伏,家长们也放心让孩子在这片天地挥洒汗水。邻里间更是守望相助,哪家孩子多了,大家一起帮着照应,孩子们不愁没伴,满街撒欢,尽情释放着好动的天性。

反观当下,家长们为了给孩子创造运动机会,无奈只能求助于各类兴趣班。不菲的费用暂且不提,孩子被圈在特定场地,按部就班地训练,看似在运动,实则少了几分随性与社交的乐趣。更令人无奈的是,城市里星罗棋布的学校,那些本应承载欢乐与活力的操场、运动馆,如今却大多门禁森严。且不说市民难以踏入,就连本校大学生想要使用网球、排球、羽毛球场地,往往也得自掏腰包。公共资源,在无形之中被一道道门槛阻隔,失去了其应有的共享属性。

当全民健身的口号响彻大街小巷,我们不禁要问:何时才能让运动真正融入生活?其实,答案并不遥远。倘若学校,从小学到大学,能在课余、节假日合理开放校园,让操场重归大众,让市民自由慢跑、嬉戏其间;倘若各类公共运动场所摒弃逐利思维,回归公益本位,免费向大众开放,那将为社会注入无尽的活力。孩子们能重拾玩伴,邻里可借此增进交流,上班族也能在忙碌之余畅快运动减压,大街小巷都将重现跃动的身影,全民健康的美好愿景方能照进现实,让我们一起期待并为之努力,让运动不再是生活中的“稀缺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