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冯骥才的散文后的随笔感悟吧,看到冯骥才在异地他乡,陌生无友,手中无书,在雨窗独坐的时候会拿着笔和纸张写作,让我回想起了我读书写作的经过。
喜欢读书已经是很久的事情了,还记得我十二岁的时候,已经会自己独自坐车去图书馆坐着看书看一天了,在小学的时候,也喜欢在图书馆看闲书。但是我都是仅仅停留在阅读阶段,并没有提笔写字。现在很多书都已经根本想不起来了,而且我阅读也是断断续续的,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也以儿童文学为主。
那时候也想着写点什么,但是有学习的压力,往往都是写了大纲之后就不了了之。在现行教育体制下中学的作文写作大多僵化,有现成的高分模板和套路,令我一度对写作这件事充满了厌恶和排斥。再次无任何功利心地举起笔,已是大学了。大学里,读的书多了,便自然而然地想写点什么了,虽然现在还是以读后感为主吧。
''我从未把书当作伴我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我的真正伙伴。''与我而言,也是如此,我不觉得看书的时间是虚度光阴或是打发时间,我认为读书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每天我基本上会抽出一个小时及以上的时间读书。
''读书是欣赏别人,写书是挖掘自己;读书是接受别人的沐浴,写书是一种自我净化。一个人的两只眼用来看别人,但还需要一只眼对向自己,时常审视深藏自身中的灵魂,在你挑剔世界的同时还要同样地挑剔自己。写作能使你愈来愈公正、愈严格、愈开阔、愈善良。''最早的写作仅仅是为了记录罢了,记录那些触动我的句子,但久而久之,那些句子变成了我的血肉,成为了我谈吐间不经意透露出的智慧和修养,读的书多了,不同的观点在同一个话题下被反复提起,总会带来或多或少的感悟。而把它们收集整理写下来,就是一篇文章。读书是看别人的观点,而写作是自己的感悟和想法。文学的本质是从无到有,是思想的传递与感悟。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正如听力与口语一样。要听得懂发音中的规律与习惯,也要自己张口说;要写的出令人触动的文字,丰厚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而提升积累,最好便是阅读。
看的多了自然而然便想着动笔,既然动笔了,便想着要写好。很多文人雅士也是怀揣着文学是有一种使命感在身上的。作家的身上,有一种责任,正如冯骥才自己所说:''有责任的人生,是有分量的。''
即使如此,简书上很多仅几十字的随笔我便不太支持,不需要为了写作而写作。每一次动笔,需怀揣着文学的底蕴与自己思考的深度才行,未经审视的一生是不值得过的,未经阅读积累的写作是浮于表面的,如水中油,永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