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欣,全职主妇一枚,正面管教和非暴力沟通践行者。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脑子里闪现出自己做了妈妈之后的很多片段,很多事情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重演,很多思维,真的因为孩子的到来,变的不一样了。
从两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关系。
第一次知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好像很多问题都找到了缘由,我们的很多行为方式,我们和爱人的矛盾,其实是源自两个家庭的不同。
有了孩子才真正开始了解这句话:婚姻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找到根源问题就解决了吗?完全没有。
曾几何时,我也是带着改变他人的潜意识去生活,这给自己和每个家人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那个时候的我发现,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总是有一个死结打不开。好像每个人,都听不懂我在说什么,看不到我做了什么。
慢慢的,我开始捋,我认识了尊重,认识了“不评判”,认识了可以不一致,认识了自己潜意识关于“对的,正确的”那些执念,认识到每个人都做自己的权利。
如今,两代人之间的问题于我还是存在,当我有了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这个死结就被打开了。
关键就在于,放弃改变对方的想法,转而自我成长和自我改变。
虽然很多时候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尤其在自己的父母面前,遇到冲突还是想表达,即使带着善意的初衷,也可能会给父母造成压力。
但积极的看待这件事,找到自己空间,也给父母空间,如此,甚好。
我们和孩子的关系。
可以说,因为孩子的到来,才有机会去思考上面的问题,思考我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因为我想做个好妈妈,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
因为孩子,得以重拾读书、写作的爱好,开始学习心理学,读教育类的书籍,参加父母团体,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轨迹。
一直有个问题在我心里,我的孩子,将来会怎样定义他的妈妈?
但不可避免的,因为努力了很多,付出了很多,总会下意识的给了孩子很高的期待,脑海中经常会浮现出理想中的他的样子。
但持续的学习让我明白,在父母那里经历过的无意识的被控制、被设限,我不能再在我的孩子身上循环,我需要打破自己的这种无意识的期待。
作为父母,我需要做的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脚手架,给他提供环境,带他去体验无限的可能,在他的手中放上尽可能多的几把钥匙。。
而将来,他要选择打开哪扇门,完全由他自己来决定。
作为父母,可能需要一生的修炼,来打破自己,打破用自己期待给孩子设限的倾向。
自从有了觉察,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自己控制的倾向。
要么用权威去强迫,要么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妥协,随着孩子的长大,会在生活中不时的觉察到这样的瞬间。
该放手的时候坦然的放手,放手后拥有继续优雅地做自己的能力。
父母和孩子,终究还是相互独立的个体,我们曾经彼此依赖,共同前行过一段路程,为的是在生命中彼此成全,各自绽放,然后,远远的欣赏。
最近有篇很火的文章《我们深爱的孩子,他们爱我们吗?》,讲的是一对父母在女儿暑假的时候来到女儿求学的城市,没有提前打招呼,想给女儿一个惊喜。
结果惊喜变成惊吓,女儿觉得父母不尊重自己,因为提前和朋友约好旅行,也未能满足父母请女儿做导游的心愿。而父母也觉得不是滋味,匆忙改了机票提前回程。
据说这篇文章引发了很多讨论,尤其五六十年代的父母们,始终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这样的境遇,他们无法理解。
如果我是那个女儿,可能会在暑假不回家的时候,提前告诉父母自己的安排,毕竟假期,父母对于子女还是充满期待,而作为年轻人,我们也开始有了自己的生活,希望他们可以理解。
如果我是那对父母,应该会提前给女儿打电话,并且提前安排好自己的行程,不会要求女儿做导游。当然,提前电话,也是为了问女儿是否可以安排时间顺便跟爸妈吃顿饭,或者花半天时间带我们游览一下校园。可以寻求孩子的建议,但不必造成压力。
是啊,这也是我在自己当了妈妈之后才有的想法。站在各自的角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也并无对错之分。
我想,这对父母和女儿之间,一定还是有些问题,看得出,女儿并不信任父母,假期不回至少要跟父母打个招呼,这是健康的亲子关系最起码该有的沟通。
而这对父母,之所以想不清楚问题所在,一定还未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大了,他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手中这条线,也许拽的越紧,孩子飞的越远。
有人说,母爱,是一场得体的退出。而我,也很早就开始打算,如果我的孩子有一天不再依赖我,我会不会失落。
但我始终明白,伴我终老的那个人不是孩子,而是和我一起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他爹。
而孩子,也将拥有自己的伴侣,他自己的人生。
孩子,是引领我成长的那个人,因为他,我想做更好的自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