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我们需要挑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立思考型课堂,鼓励学生思考,延长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是让学生养成偷懒、拖延、装模作样和模仿学习的习惯。
简介
思考是学习的前提,学生不思考就是意味着他们没有在学习。
我遇到的无一例外是学生不思考的情况,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假定了他们的学生不愿或不能思考。
“现在你试一试”型题目中,学生到底在做什么?偷懒10%、拖延12%、假装学习7%、模仿学习53%、自主思考18%。
每当学生走进一成不变的教室,他们会在心里做出预设:今天的课和以往的课差不了多少。于是,学生就把他们不思考的习惯也带进了教室里。但如果学生进入一间不一样的教室,也许他们会把不思的习惯留在教室门外,以不一样的心理状态走进教室,这种状态至少能坚持到刚上课的时候。
课桌椅本身并不会影响学生思考,但拿走了课桌椅,学生的那种习惯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生改变。
第一章:激发学习兴趣——布置思考题
老师如果想让学生思考,那么就必须布置一些题目启发他们思考。
当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时,就会想法设法地让学生去解题。换句话说,解题不是对已知知识的直接应用,不是去套用所学的公式,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过程。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或许会卡壳,但他们依旧会思考,直到得出最终的答案。他们在解题时会学到如何应用所学的知识,也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学会思考。
布置合适的思考题,有助于打造思考型课堂。一道题目是好是坏,取决于学生在解题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道好的题目会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遇到困难,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尝试、经历挫败,才有可能渐渐地把已有的知识运用到解题的过程中。
学生是愿意思考的,也愿意深入思考。
学生一旦开始思考,他们也会持续有动力地完成其他类型的题目。
模仿虽然可以让学生在短期内尝到甜头,但因为无法另学生深入学习,所以这种方法没法长期有效。学生无法将前后学习的内容串联起来,也无法在知识间建立联系。
模仿会取代思考,模仿与思考并不会共存,模仿也不是思考的前提。
宏观手段:
在开始上课后的五分钟内给学生布置思考题。
微观手段:
1.给学生布置的前3-5个题目应该是课外题和趣味题。
2.慢慢的从课外题过渡到课内题。
3.具体如何布置课内题,你可以参考以下方法:从已知知识点开始问起;根据已知知识点进行延伸提问;不告诉学生如何解题,让学生自己尝试解题。
第二章:探索课堂合作——频繁地进行透明化的随机分组
不管老师在分组时考虑得多么细致周全,当老师的分组目的和学生的分组目的不匹配时,这就意味着有的学生会不高兴,试图离开小组。
大多数学生都很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和这些同学分到一组,他们自然而然地扮演着听从者的角色。
随机分组弱化了老师的控制权,分组方式变得透明,学生也能看到这种分组是随机的。
宏观手段:
频繁地进行透明化的随机分组。
微观手段:
1.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小组规模以2人为佳,学三年级~高三年级的小组规模以3人为佳。
2.最好能让学生明白分组是随机的,也让他们明白分组后的去向。
3.让学生以为你知道随机分组的结果。
第三章:改变被动的行为习惯——运用白板
如果学习载体不变,学生的行为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我认为笔记本最适合用来坐在座位上记笔记,并不适合用来完成其他的任务。
学生在白板上书写时,他们可以迅速地擦除做错的部分,对学生来说,这就降低了做错的风险。
学生坐得离老师越远,中间就有越多东西挡着,学生就越觉得自己被忽视。
学生站着学习能立即消除这种被忽视的感觉,并将注意力集中在手头的任务上。
我们需要营造适宜学生思考的环境。
在一个看重思考过程并非思考结果的环境里,光得到一个答案并不是最重要的,只有思考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用白板解题时,学生需要具备如沟通、耐心和独立性等特质。
宏观手段:
运用白板
微观手段:
1.每组只分配一支笔。
2.要求组内成员轮换使用这只表。
3.要求拿笔的学生尽量记下别人的想法。
4.要求学生照顾到每个组员的学习进度。
5.组与组要靠近一些(但又不能太近)。
6.让学生知道错误的想法也是有价值的,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思考结果。
第四章:打造自由思考的空间——课桌椅随意摆放
思考是无序的,学生要思考,意味着他们势必要进行非常规的思考,经历试错的过程。在整洁的教室里,学生总是觉得发散性思维是不对的。
教室布置得太整洁或太混乱都是不适宜的。教室需要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无序状态,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
当你走进一间房间,你一看环境布置就知道接下来会有怎样的事情发生,而这会对你的行为产生影响。在开始上课之前,学生会通过教室的布置猜到这里将发生什么,他们的猜想会影响他们的态度与行为。
思考型教室,课桌椅的布置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我们认为课桌椅朝前摆放、直线摆放和对称摆放是一样的,都向学生传达了一种需要遵守秩序和服从的感觉。
只要课桌椅不朝正前方摆放,就能让教室失去直线性和对称性,这是一种随意摆放的方式。
宏观手段:
课桌椅随意摆放。
微观手段:
1.不要让课桌椅都摆放到黑板附近。
2.让课桌椅都朝向不同的方向。
3.尽量让教室没有正前方,也不要站在学生的正前方向讲课。
4.和学生沟通的时候,要尽量在教室里走动起来。
第五章:应对学生的提问——只回答持续思考的问题
一个老师平均每天要回答200至-400个问题。
频繁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力。老师如何回答学生的问题会影响到其他教学方法。
学生只会问下列三类问题:接近性问题、停止思考的问题和持续思考的问题。
接近性问题就是当老师走到学生身旁时学生会问的问题。
我们看到有学生会问一些接近性问题,老师会对此进行解答,但其实大量接近性问题对学生后续的解题没有任何帮助。
回答问题也是老师所能做的最符合老师角色定位的事情之一,所以老师会通过回答问题来强化其老师的角色。
学生问这类停止思考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得到你的回答,这样他们就不用思考了。
如果学生提出了一些持续思考的问题,那就意味着他们会继续解答手头的题目。提出这类问题的学生是有学习动力的,他们想要继续探究,继续思考。
回答接近性问题和停止思考的问题都不利于建立思考型课堂。
如果你只回答持续思考的问题,学生就会变灵活,提问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变化,他们会问你一些不那么凸显他们自己意图的问题,有时候他们还会有策略地来问你。
在回答接近性问题或停止思考的问题之前,如何事先做好准备,才是最困难的事情。学生会想尽各种办法让你帮助他们减小任务量,如何应付这一点尤其关键。
1.这不挺有趣的吗?
2.你还能发现其他问题吗?
3.能告诉我,你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4.这难道一定是对的吗?
5.你为什么这样觉得呢?
6.你确定吗?
7.这可能吗?
8.换一种思路再想一想呢?
9.为什么不试试另一种解法呢?
10.你是在问我,还是在回答我呢?
不回答学生的问题而直接离开,会使学生问接近性问题和停止思考的问题的频率急剧降低。
老师如果在实践前去和学生说明,学生会认为老师在征求他们同意;如果在实践后和学生说明,学生才会认为老师在向他们解释该教学实践背后的逻辑。
宏观手段:
只回答那些持续思考的问题。
微观手段:
1.当学生向你提出了接近性问题或停止思考的问题时,你可以反问他们。
2.当学生向你提出接近性问题和停止思考的问题时,你可以微笑着走开。
3.当你在班里实践这些方法后,再向学生解释这三种类型的问题,告诉学生你会回答哪一类的问题。
第六章:提高课堂参与度——站着口述题目
学生已经习惯了去做课本上的思考题,一般是在老师示范如何解答类似题目后,他们才会做题。
老师从何种方式布置思考题是非常重要的,何时布置、在哪里布置同样很重要。我们的常规做法是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这恰恰是最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
如果刚上课时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只是乖乖的听老师讲,认真做笔记的话,那么随着课程往后推进,学生就很难再让学生主动思考了。
在你开始上课后的3-5分钟内布置第一道思考题。
学生坐在座位上听讲,会导致老师想要直接去教学生做题,学生也会被动的学习、不愿主动思考。
布置题目的时候,让学生都站起来,围着老师听讲。
口述题目不需要老师一字不落地读出题目,相反,老师要巧妙地叙述,并和学生一起讨论,清楚地传递题目信息。
口述题目能突破文字的界限,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使学生能够迅速开始思考相关知识点。
不同的年级中,老师口述题目都能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也能让他们迅速思考,转而进行深入思考。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口述题目都比用文字形式布置题目有更好的让学生思考的效果。
宏观手段:
1.在你开始上课后的3~5分钟内布置第一道思考题。
2.布置题目的时候,让学生都站起来围着老师听讲。
3.口述题目。
微观手段:
1.在你的教室里找出一个空间,可以让学生舒舒服服地站着听你讲课。
2.尽量别站在教室的正前方来布置题目。
3.如果思考题中需要用到新的知识点,你需要思考学生完成这道题所需要的知识基础知识点是哪些,至少需要写下一些信息给学生参考,这样他们才可以做出这个题目。
4.布置题目的时候,在黑板上只需要写下一些不必记忆的内容:数量、尺寸、几何图形、代数式等等。
5.学生在做思考题时,你可以自己思考一下你写的板书,判断哪些信息有助于迟到的学生理解题干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