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培训日志21]读《爱的教育》之感4

《爱的教育》中,“爱”是平等的尊重、共情的理解与成长的陪伴,它无关功利,只关乎生命本身的滋养。然而在当下教育场景中,“爱”的本质逐渐被曲解,陷入诸多认知与实践误区,这些误区不仅偏离了教育的初心,更在无形中伤害着孩子的成长。

1. 误区一:以“功利”为内核的“条件式关爱”。这种“爱”将成长与功利目标捆绑,把“成绩优异”“听话懂事”作为给予关爱与认可的前提。主要表现为:在家庭,许多家长常把“考进前几名就给你买礼物”“不玩手机就带你出去玩”挂在嘴边,让孩子误以为“只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才能获得爱”。这种带着条件的“爱”,本质是教育者将自身期待强加于孩子,让“爱”沦为达成目标的工具,而非滋养心灵的养分。

2. 误区二:以“掌控”为目的的“包办式关爱”。此类误区表现为教育者以“为你好”的名义,剥夺孩子的自主选择权与试错机会。部分教师为追求课堂秩序与教学效率,过度限制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不允许“偏离标准答案”的想法,甚至代替学生规划学习节奏;家庭中,家长更是“包办”孩子的生活与未来——从穿衣吃饭到兴趣班选择,从升学志愿到职业规划,均由家长一手操办,美其名曰“避免孩子走弯路”。这种“爱”看似周全,实则是将孩子视为“需要被管理的对象”,忽视了其作为独立个体的成长需求,最终导致孩子缺乏自主意识与抗挫折能力。

3. 误区三:以“补偿”为心理的“纵容式关爱”。随着生活节奏加快,有的家长因陪伴时间少,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一概满足,孩子犯错时也不愿批评,美其名曰“弥补孩子”。这种“爱”混淆了“包容”与“纵容”的边界,失去了教育应有的引导性与规范性,让孩子在成长中缺乏规则意识,难以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主要三个方面:

1.当下社会对教育成果的评价,仍过度聚焦于“分数”“升学率”等量化指标。学校为提升竞争力,将教学成绩与教师考核直接挂钩;家长受“升学焦虑”影响,将孩子的成绩视为“家庭面子”与“未来保障”。在这种评价体系下,逐渐忽视了“爱”的本质——他们并非不愿给予纯粹的爱,而是在“成绩至上”的压力下,不自觉地将“爱”与“成果”绑定,陷入“条件式关爱”的误区。

2. 部分教师与家长仍持有“教育者即权威”的传统心态,认为“孩子不懂事,必须由我掌控”,将“包办”等同于“负责”,未能意识到孩子需要在自主探索中成长;教育者对“爱”的认知存在偏差——要么将“爱”等同于“满足物质需求”,要么将“爱”理解为“避免冲突”,既缺乏对孩子情感需求的共情能力,也未能掌握“严慈相济”的教育方法,最终走向“包办式关爱”或“纵容式关爱”的极端。

3. 家长因忙于工作、忙于生计等,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进而产生“亏欠感”,试图用“物质补偿”“无底线纵容”弥补心理缺口;同时,部分家长缺乏系统的教育知识,不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面对孩子的成长问题时,既不知如何进行理性引导,也不愿“得罪”孩子,只能通过“包办”或“纵容”逃避教育责任,让“爱”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教育中的“爱”,应如《爱的教育》中那般,是无条件的接纳、有边界的包容,是引导而非掌控,是陪伴而非补偿。唯有打破功利化评价的枷锁,纠正教育者的认知偏差,补足家庭教育的知识短板,才能让“爱”回归教育的本质,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阳光与雨露。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