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9[培训日志19]读《爱的教育》之感2

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最感动的故事是十月份老师讲述的那则每月故事——“帕多瓦的小爱国者”。在这个故事里,一个意大利男孩虽被卖为杂耍艺人,还辗转异国饱受虐待,但是却在听到外国人辱骂自己祖国时,他毅然将施舍而来的钱币掷向那群人。这个故事,用最朴素的情节告诉我们:爱国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根植于灵魂的本能,这份本能,恰恰需要教育的精心浇灌。

于教育而言,爱国主义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基,是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就像故事中的男孩,即便身处绝境,对祖国的敬畏与热爱仍是他最后的精神防线。对小学生来说,早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在他们心中种下“国家”与“尊严”的种子,让他们明白自己与祖国血脉相连——祖国的荣耀是他们的骄傲,祖国的发展需要他们的担当。这份认知,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精神灯塔,指引他们成为有情怀、有责任的中国人。

但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刻舟求剑”,一味让孩子观看遥远的战争视频,难以引发情感共鸣。今年开学,我校的实践,便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范本。开学典礼上,我们以“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全校思政课:没有堆砌枯燥的历史数据,而是通过讲述本地抗日英雄的故事,让孩子们理解胜利的来之不易;接着,9月3日组织全体学生观看阅兵仪式,让孩子们在看到威武的方阵、先进的武器时,不由自主地响起了一阵阵掌声。他们能直观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这种“触摸得到的自豪感”,远比模糊的历史影像更有冲击力。

结合书中故事与我们的成功实践,小学阶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认为需把握三个核心方向。第一,用“贴近性”唤醒共鸣。多从孩子的生活出发:讲爱国,可从“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尊重身边的每一位劳动者”说起;谈历史,可结合本地的红色遗迹、家乡的发展变化,让孩子明白“爱国”就藏在日常的点滴里,就像故事中的男孩,用“拒绝侮辱”守护祖国,而孩子们可以用“努力学习”“团结同学”践行爱国。第二,用“沉浸式”替代灌输。多设计体验式活动:比如开展“红色故事会”,让孩子扮演小英雄讲述故事;组织“我心中的祖国”绘画、手工比赛,鼓励他们用画笔、黏土展现对祖国的想象;像我校结合阅兵开展的“强国课堂”,让孩子在视觉震撼中自发产生自豪感,这种“主动感知”远比被动观看更有教育意义。第三,用“持续性”涵养情怀。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次性活动”,而应融入日常教学:语文课上品读爱国诗词,音乐课上学唱红色歌曲,班会课上分享爱国人物事迹。就像故事中的男孩,对祖国的热爱是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沉淀的,孩子的爱国情怀,也需要在长期的熏陶中慢慢生长,最终内化为成长的力量。

《帕多瓦的小爱国者》的故事虽短,却道破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本质:它不是让孩子背诵生硬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在心灵深处建立起对祖国的认同与热爱。未来,我们仍需不断探索更贴合小学生认知的教育方式,让爱国主义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让他们终其一生,都能如故事中的男孩般,以赤诚之心守护祖国,以昂扬之姿建设祖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