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在网上给家长们开家长会,高中,还有家长问“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
先生无奈的笑,答曰: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两个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一天两天的问题。
这显然不是家长想要的答案,这也不是一个班主任能解答的问题,否则,他早替家长们解决了,没有哪个精神正常的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
我是想跳出来问那个家长:孩子为什么要爱学习?为什么要努力学习?
我当然忍住了,因为后果不是家长骂我“神经病”就是先生骂我“有病”。我是正常人。
先看看我们家长对问题的答案吧,这是我以前讲家庭教育课时家长们的答案:
“好好学习才能考个好高中上个好大学”
“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个好工作”
“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挣大钱过好日子”
……………
什么是好大学?
什么是好工作?
什么是好日子?
如果我们成年人都不能三两句话讲明白,你能要求孩子深刻领悟并为之舍弃周围的种种轻松娱乐吗?
美好的事物自带能量,私利欲望不可统归丑陋,但鲜有算得上伟大美好。
当无邪小儿向父母说他长大了想当科学家时,父母心情好时会敷衍回答“挺好,有志气”,心情不好时会拧着声带说“你还是先把作业给我做好吧”;当孩子说“我长大了想当环卫工人”,得到的可能是“你有点出息行吗!”。我一个朋友更有意思,孩子说长大要做《人民的名义》中侯亮平那样的检察官,从奶奶到妈妈陷入了恐慌,一致反对:太危险了!
我们一边把孩子当王子公主般的宠着,又一边粗暴的扔掉了孩子们美好的梦想,把对抗生活艰辛的经验塞给孩子。这尤如在炎炎夏日对一个从未经历酷寒的人说:“冬天很冷,你要好好准备御寒棉衣”。最后有的人准备了小夹袄,有的人准备了羽绒服,还有人准备了裘皮大衣,更有人压根什么也没准备,他说他家有的是棉衣。
从理论上讲,除了“美好理想”这样的目的性,学习满足求知欲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学习是可以获取内心的满足感和深层喜悦的。那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孩子不爱学习了,“本能”被什么破坏了?
是家长和学校的急功近利。
有多少孩子从小学就语数外三科全找“名师”辅导,甚至教育系统的人士都在“应试能力”和“学习能力”中选择前者。又有多少中小学老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放在分数之前?儿子小学时一篇《〈钱学森传〉读后感》作文从四年级写(抄)到六年级,从大作文本抄到小作文本,再从小作文本誊写到中作文本,反复再反复;老师还建议家长不要让孩子看什么课外书,要多写写生字词,多背好作文。
毁人不倦。
一个人上学和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是获取学习的能力?还是获得考试的好成绩(名校毕业证)?
人生最后的“战场”是考场还是职场?
遇到问题从没有机会自己去思考面对,何来的信心和成就感?信心是来自“别人不行我行”“原以为自己不行努力后发现自己行”,而不是来自别人的夸奖和别人帮助下的“成功”。夸奖喂养来玻璃心,掺水的成功滋生的是虚荣心。
从小学时起家长和学校都盯着“当下”成绩。本来还对“长大”和“上学"这两件事充满憧憬的孩子,进校三个月后的感觉大概不亚于进了集中营吧。因为要控制班里的纪律,好多小学老师面对四五十个“小神兽"是不敢轻易展笑颜的。作业写不好要挨批,成绩不好要挨批,学校老师批,回家父母批,另外还有小朋友嘲笑。
学习成了所有痛苦的根源。
谁会喜欢一个带来无穷痛苦且看似无穷尽的事?
最可恨之处是,都喊着“你要好好学习”,只有极少数人“能”告诉孩子怎么才能“好好学习”。
好好听课、好好做作业、好好复习、好好预习,好像都是真理。我们少年时代的同学中,“好好学习”的人有多少是学的好的学霸?屈指可数。
学霸=学习兴趣×学习能力x学习方法(习惯)
学习能力=专注力+记忆力+思考力+理解力+……
在我的学霸公式里,没有名师,也没有知识。兴趣也好,能力也罢,百分之七十源于父母和家庭,百分之三十仰仗学校和老师。
而太多的家长说:我文化低,辅导不了,我花钱请名师辅导。
这是教育方法问题,不是文化水平问题。
花钱可以买知识,买当下成绩,很少能买到兴趣和能力(乐读书苑的读书课和国学可以),甚至连学习方法也买不到,没人卖,因为没有人去买,我是经常主动送,人家还不一定要。因为兴趣和能力是无形的,虽然很多时候无形的比有形的更重要,但是大家太怕吃亏受骗,也没有耐心等无形的能力转化成看得见的成绩。
花钱买一条鱼吃,至少钱不会白花,那怕是买了条会吃坏肚子的鱼;花钱学钓鱼的风险可能是没学会,学钓鱼的过程中还要忍受没鱼吃的煎熬。虽然钓鱼吃新鲜不会吃坏肚子,且因为想吃才去钓吃起来更有胃口,但在鱼和渔之间,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孩子选“鱼”弃“渔”。
再好的大餐,不停歇的被喂着吃也会失掉胃口,更何况是烧脑的知识学习。
孩子成长要静待花开,不仅仅是不要只盯着眼下的成绩,要替孩子看到初中、高中、大学和走向社会的素质和能力所需,更要有耐心一遍遍去向孩子“兜售”你的意见和建议。常常听父母抱怨“整天说他不听”、“说了没有用”,花草浇水第二天就看得到新芽嫩叶,你给一棵半大树浇一桶水第二天能看出来什么吗?孩子的教育不是论遍数,要论年数,一个道理对孩子讲了几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你急啥?
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答案在家长手里,问问自己,从孩子小学一年级时开始追忆,“因材施教”更多要靠家庭。
只要孩子还没有走出校门,学习,从来不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