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教育的基础就是要知道受教育者擅长的方向,以及热爱的事物。同时要衡量热爱能否跨越天赋的限制,以及热爱的程度是否足以坚持到忍受那漫长无比的黑暗期。同时也要了解天赋最好能达到什么地步,即便有所失误也不会差到什么地步。唯有对这些信息有足够的认知,方能说教育是有的放矢。
当然想很清楚了解是很难的,但有了模糊的概念后就有了行进的方向了,顺着走即便有误差但也不会南辕北辙不是嘛。
观念之引
对于教育的认知我们从古早的时候就有良好的认知,即因材施教。然如何因材施教?依靠义务教育?素质教育?亦或期盼伯乐?
我不得而知,且才能与爱好能等同嘛?能与好不同又当如何?当爱好成为必做事项时爱好还会是爱好嘛?利用爱好和才能培养知识是否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爱好,并培养成长期习惯。如果能,那从小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思维能使他们成为期望中的自己嘛?或许即便不能也可以更接近一些,这样也不错不是嘛。
知其才后教育才有事半功倍之效,而非反之。观其好后教育便有牵引之法。当然所好与其才一致当然更好了,但即便如此引导之路仍旧漫长无比。不过那是另一个模块了。
我们可以很轻易的知道晓其才的重要性,我们随口一说也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好创造了奇迹。但我们有仔细观察并分析孩童擅长的能力嘛?有及时注意并了解孩童的爱好嘛?能细细关注孩子家长都未注意到事请,能完全寄托于教师的能力嘛?尤其是我们现在的这种义务教育的模式下。素质教育?这也很悬,我没接受过素质教育,故不清楚,但我感觉所谓的素质教育更多的是父母与教师双方努力,甚至可能家里还要重要一些,这种情况下素质教育可帮不了父母。
或许古代的师徒制可以做到这些事,但不提古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要求,就这种模式也注定了其高度专业化,微型化的特征。非尽心竭力不能为也,如果规模大了比之何如?非爱才,亲近何以费尽心血?所以这种师徒制虽然美好但太需要靠运气了。良师难得,良才亦难得。何况现在的时代,所以指望师父这类特殊人士也很难。所以对于孩童才能和爱好的观察最好还是依靠父母,以后当祖父母的时候这个才能说不定还是可以使用。
天资之辩
结论:重心不重才,非天赋不重要,而是对于绝大数而言,幸福不在天纵奇才而在心之所向。
咳咳咳,涉及到专业领域了,所以我也不太懂,就说说个人的看法,欢迎各位的指点。
天资有显隐之分。显性的主要应该是身体素质和智力,隐性的主要应该是性格特征和综合类的能力。感觉这样说有点不合理,其实显性的就是容易观察且证实类的特质,隐性的就是相对了解的少,且难以观察和确认的特质。
身体素质中的耐力,气力,爆发力,速度等就是相对容易发现的,智力在学习中表现的也会比较明显。
身体素质中的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等特质发现起来就相对困难些,性格特质的形成和观察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现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智力也包含种种特质,出计算,记忆等在学习起显著作用的外其他的诸如联想,发散,等等也是很难被识别的。
光天资的分辨就让人头疼了,更别说即便知道也未必能合理的规划,因为即需要对能力的发展方向和时代的变化有足够的认识,同时也需要有能力对天资进行培养。而且还需要考虑人的喜好,性格等等。想想都是艰难。
所以我个人认为除非对各项能力的展现方式能有足够强大的认识并形成游戏普及开来不然想要通过观察并发现孩童的隐性天赋是及其困难的。
但是目前来说从古至今流程下的不少游戏显然也能体现孩童的一些天性,但更需要我们去长久的观察,不可拿一时之言好去奉为圭臬。
身体天赋:耐力,爆发力,速度,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乐感、嗓音、稳定性。
智力天赋:记忆力、运算能力、联想能力、建构能力、创造力、归纳能力、应变能力
心灵特质:共情、自省、稳重、平和、细心、自信、纤细。
不过随手一写就有如此多的特质和天赋,没写下的更是数不胜数,更别提天赋之间的往往并不孤立,而是存在各种搭配且多数心灵特质除天性外更注重后天环境的养成。因此想要特别准确识别出正常孩童的天赋以及特质是及其困难,尤其是超常之才,且没有相关认知即便存在超常之能又如何?多半不过是泯然众人矣。
诚然天才的埋没不免使人叹息,但为人父母的目的是培养出一位天才,屹立于众人之上嘛?或许,但抱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诱导、操控之道来达到最大化激励和操控孩童的目标岂不更好。
所以如果更关注孩子的幸福对于天资其实不必过于追求,有能力在社会上生活下去即可,至于是否要活得舒服更多的是自己的选择。高开低走的人生能完全怪罪于孩子嘛?三观这种东西用不上的时候说没用是真没用,但要用的时候没有是真的要命。或许,愈是才智超人的人三观愈是重要,他们比一般人看的远,也更容易经历更多的诱惑,有更多的选择,也更容易大起大落,正是有了许多人一辈子也无法或不会经历的事,才更容易产生不同的想法。
或是轻生、或是傲慢、或是迷茫、或是放纵等等不一而足,这时或许正是需要童年时代养成的认知慢慢去建构自己的三观,当面临的冲击超出极限打破已有的认知后,所考验的或许正是用过往经历建构的自我。而这或许才是最值得观察或培养的吧。
所以如果在才能方面不知如何观察的时候,不如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好胜心,未知欲,面对挑战的选择,撒谎的方式原因,面对谎言后的选择等等孩子们正是经历最多的挑战的时候,也是他们行为模式建立的时候,所以或许观察他们对于各类事件的处理方式能大概估摸出他们的性格和人生吧(三观及自我还有粗略的未来大概就体现在这些事请中?好奇识人术观察的细节有哪些,对于孩子的培养这些都是精髓啊)。
攀登之路
下列书籍是询问某ai的回答,因此缺少国内的书籍,具体我还没看过,希望各位佬多多指教。而且这类书籍多从天赋着手,性格和心灵的观察似乎还有所欠缺(指如何识别逐渐形成的三观等)
《天赋基因》(The Talent Code)作者:丹·科耶尔(Daniel Coyle):这本书讲述了天赋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通过练习和反馈来培养天赋。
《从零开始:如何发现你的天赋》(Zero to One)作者:彼得·蒂尔(Peter Thiel):这本书讲述了如何发现自己的天赋,并在自己的领域创造独特的价值。
《独特的天赋》(Unique Ability)作者:丹·沃利(Dan Sullivan)和凯瑟琳·诺斯泰特(Catherine Nomura):这本书讲述了如何发现和利用自己独特的天赋,实现更高的成就。
《发现你的天赋》(Discover Your Strengths)作者:马库斯·巴克汉姆(Marcus Buckingham)和唐·克拉佩尔(Donald Clifton):这本书介绍了一种基于心理学的天赋评估工具,并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工具,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天赋。
《天才的孩子》(The Talent Code: Greatness Isn’t Born. It’s Grown.
Here’s How.)作者:丹·科耶尔(Daniel
Coyle):这本书着重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天赋,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建议和技巧,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发现和培养孩子们的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