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们的信第八十六封:关于传统文化五
硕硕、畅畅你们好:
咱们继续《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今天咱们接着聊聊传统文化的话题。
今天咱们以什么为切入点聊这个话题呢?我们人其实就像一棵树,树的生长需要土地,水,阳光。这是树木生长的环境。那我们人的生长也需要一定的环境。树木所生长的环境决定了树木能长成什么样子。不同纬度生长着不同树木。我们人生长的环境也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子。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一个中国小孩如果出生就在美国,那么他就会跟美国的小孩子一样的思考问题。而一个外国的小孩如果出生在中国,也会形成中国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当然了,这里面一定也还存在家庭的影响。但是大环境的影响非常重要。如果在成长到一定年龄后,在改变他的生存环境,可能就会带来一定的不适应。就像成年人出国会有很多不习惯。其实这和树木的移栽一样,如果环境差异太大存活率就会低。
我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你一旦在一定的环境下生长,必定就被这个环境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人的社会属性不就是来自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吗?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已经成为了你的一部分。如果你想继续的发展自己,你最好的选择就是利用已有的资源。也就是说,我们生长在中国,已经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大脑里已经有了中国文化积累下来的烙印。那继续在这个环境里吸取能量,可能就是你最好的选择。这不是说,就不要吸收其他文明的营养了。但要有个主次之分,我赞成那句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部分,或是说我们就是我们文化的产物。你如果在半路出家,去完全的按照别人的一套理论去发展,一是环境不同,最主要的也是效率不高,得不偿失。这就像你的胃本来就是被米饭馒头喂习惯了,但在还有米饭馒头的情况下,你非要顿顿吃西餐,你不是自讨苦吃吗?
只要是我们还生长在中国境内,那么你就还是选择在传统文化中去寻求力量,是最有效率的。这就像是一棵树在孕育他的土地上长的应该是最好的。你本身就是因这个环境而存在,是这个环境塑造了你,你是这个环境的产物。
我讲这个的意思就是,不要因为我们接触了一些外来的文化,看到了别人的好,就否定我们自己的传统。人家的好东西,不见得适合我们。就算是好,也不能直接拿过来就用,也还是需要改造一下。我之前一直强调,每种文明都是特定环境下的解决方案。是有针对性的。影响与作用是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就像有人会拿外国人不坐月子来说事。但你要知道,可能人在身体上差别不大,但还存在外在环境差别呢?你相信什么,什么就会对你造成影响。周围人对你的评价一样会影响你的判断。如果周围人都说类似的话,你一样会自我怀疑。所以说人有时也要顺应环境,不能完全的做你所处环境中的异类。
不要因为是我们所拥有的,就不珍惜。不要因为生长在这样 环境下,就习以为常了不重视。远来的和尚会念经,但还是自己的和尚念的更好。只是因为新鲜,但新鲜劲过了,你还是会喜欢自己的东西。有时间可以多读读我们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诗经写的多美。读读历史,可以让你知道该如何的做人做事。我们所有的困惑,其实古人早就为我们找到了解决方案。不要以学生的眼光看这些东西,感觉古文就是需要被的,有人会考你。你们只需要把他们看为是一种经验就好。是前人记录下来的,他们遇到的问题,和给出的解决方案。
我们人的经验来自哪里,不就是我们的经历吗?经历,经验又可以抽象为各种思维方式,逻辑。不同国家的人为什么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会有误会,不就是我们之间存在思维方式和思考问题逻辑上的差异吗?一种友好的方式,可能换个种族就是蔑视。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不只是由我们自己构成,还有太多的其他人。我们生长在相同的环境下,要想更好的跟周围的人相处,那是不是应该对周围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呢?你了解具体的人,就不如去了解大家所生长的环境更高效。
怎么了解,就是多读书。如果读原文费劲,就先从解读版本开始。等读出了兴趣,你自然就会去读原著了。人们之所以不爱读,可能就是受学校教育方式的影响,讨厌读书了。不能得到及时的正向反馈。如果你能从读书上得到好处,你自然就会喜欢读了。如何得到正向反馈?就是带着目的去读,如果读完了一本书,就能解决你一个问题。那还用别人督促你读书吗?你自己就会主动去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