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们的信第八十五封:关于传统文化四
硕硕、畅畅你们好:
咱们继续《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今天咱们接着聊聊传统文化的话题。
这个话题起的有点大,但他又是非常具体的。爸爸知道的也非常有限,很多事情只能说是知道,但绝说不上了解。不过我知道一点,那就是再宏大的叙事,也要从具体的事情或问题说起。只是当你离你足够久远,故事的线索足够多时,才会让我们感觉他足够的宏大。
我们国家有悠久的历史,而组成历史的又是一个个的具体的人和事。说到传统文化,其实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人和事。说到孔子,就不只是说的孔子这个人,还包括他一生所做的具体事情。还要包括历代后人对他的解读。经过历史的后期加工,到我们现在,孔子就不只是一个具体的人,更多的他已经变为了一个符号。已经把一个鲜活的人,变为了一个系统,体系。这就好像孔子是一棵树,他本身就是一棵大树,然后后人又在他身上嫁接了更多的枝杈,所以他就更加的大和茂盛了。
当然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止有孔子这一个圣贤,我只是拿他老人家当例子。我更喜欢的是老子,等我写完这本书,下一本就想写写对于《道德经》的认识。孔子他提供的我认为只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但他的思路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和方案。因为他最多只能解决他看到的问题。之后的所有问题,他根本就不知道,所以也不可能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只是后人根据他的思路获得的解决问题的启发。也就是说孔子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他是个根儿。可能他都没有建立完善的框架体系。因为他没有留下什么文字,都是他学生写的。他自己也是述而不作吗。可能也是正因为这样,才能对他的思想有更多的解读。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孔老夫子。
我通过读一些关于孔子的书,感觉孔子可爱。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在各种描述中我感觉他是一个真实的人,有温度的人。不只是人们眼中的圣人。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那句以直报怨。一个山东大汉是不会让自己受委屈的。这让我想到,我们做人也要真实,不要为了一定的目的就去装。做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人,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我对你们姐两的要求。我们不是完美无缺的,所以我们就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要去掩饰自己的不完美。而我们一生的一项任务就是去完善自我。你的掩饰就是在阻止自己完善自我。
学习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去关心一个个的具体的人,还有一个个的生动的故事。不要把传统文化理解为那些难读,难懂的文言文。其实文化都是先有的人,再有的故事,最后才有的后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变成文字的东西都是经过抽象的,是为了更好的记录,保留,传播。文言文就好像电脑里未经解码的文件,你看不懂很正常。只要把他还原成我们能看懂的人和事就可以了。当你有了一定的基础后,然后再去自己解码。在此之前只需要看别人的解读就好。毕竟解码,考证是个辛苦的事情。
再有就是说,文化或是更大的文明,他就是具体情景下产生的一种必然。人类所有的行为和思考都是针对具体问题而产生的。先有的问题,然后才有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把这些办法固定下来,形成习惯,也就是有了各种不同的文明。我之前就是有个观点,文明只是不同环境之下的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华夏文明解决的是我们中国的具体问题,而古希腊文明解决的是他们古希腊的具体问题。解决方案是针对问题而产生的。你认为人家的方案再好也没用,因为你这里没有与之一致的问题。你认为好的解决方案可能不但解决不了我们的问题,还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就好像很多人都认为西方的一些方法制度好,但我不那么认为。你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体的。这就好像我们看病,同样的症状但病因却有很多种。汝之蜜糖,彼之砒霜。要先找到病因,然后在因病施治。不能看到人家病好了就拿来人家的药直接吃,那是找死。你要知道彼此的病因可能有巨大的区别。
我跟你们聊这些主要就是为了提起你们对于我们传统文化的兴趣。历史都是以人为主线的,以具体的事件为节点的。既然人是主线,那么不变的人性就是贯穿整个历史的。包括我经常跟你们聊的投资,他都是一回事。我们现代人每日是吃喝拉撒睡,古人也是一样。我们有恐惧与贪婪,古人也是一样。变化的只是环境,但人性始终没有变。将来可能会变,但应该也会远超我们能感知到时间维度。
贪财好色,贪生怕死,这是基础的人性。但在这些基础的人性之上还有更多的社会属性,那就是建立在为更多人利益服务的精神。人性总是追逐短期内的利益,追求及时满足。但在所有欲望之上加入时间维度后,很多选择就会改变了。只有为更多的人利益服务,在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寻找价值,你的生命才更有意义。回看我们的历史,那些能被后人敬仰的人,无不是为了追求一些相对反人性的价值的。放弃个人的物质利益,甚至生命,为更多的利益服务。那些贪生怕死,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他人的人都背上了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