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们的信第八十四封:关于传统文化三。
硕硕、畅畅你们好:
咱们继续《哲学与人生》这本书,今天咱们接着聊聊传统文化的话题。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于仁的次数最多。为什么会重点的提这两个概念?我想可能就是越缺什么就要越提什么。在孔子眼里可能这两个概念能解决当时的问题。礼崩乐坏就需要更多的君子出来重建秩序。需要更多的仁来构建秩序。
早上开始重读《置身事内》这本书。昨天读完了《我们如何思维》杜威的书。对待一种文明或是文化,再或是我所说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你需要对比这看,没有比较看不出好坏。当然主要也不是为了比较个好坏,只是通过比较来发现不同。找到不同文化背景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原因。中国的诸子百家和古希腊文明基本是同时期。为什么会这么巧,可能是发展的必然吧。大家都遇到了相似的问题,所以想到的解决办法也是相似的。只不过我们的生存环境导致了我们的文明更具可持续性。而古希腊的生存空间太小,虽然没有持续,但他的影响范围却不小。东西方好像就是在这两个不同的根上发展起来的。
很多话我说的都没底,只是一种感觉。但我还是要把这种感觉说出来。正确不正确不重要,说出来你就会在之后的阅读中去主动修正或是有意的去寻找证据。这是对自己的一种促进。
我今天想要表达是,不同文明是基于不同环境产生的。你不能进行绝对的比较。就好像你没法把中国和美国放到一起做一个绝对的谁好谁坏的比较。因为根本就没有可比性。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不同的问题放到不同的具体情景之下再去分析。
还是说孔老夫子的那套理论,他是针对当时的问题的产生的。你不能不加修正的就用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因为各种环境因素都变了,你怎么能直接拿来就用呢?所以你也不能绝对的说他好或是坏。你只能是去过去发生的事实中寻找规律。君子也好,仁也好,事实证明他就是解决了很多问题。建立了持续几千年的封建秩序。
再说美国的一些制度,他的产生也是有具体环境的。跟孔子所处的年代绝对是不一样的。你只能说相对美国的那个环境,他的制度解决了与之相应的问题。这让我想到了,古希腊的民主为什么没能在春秋战国产生?因为环境不同,我们有多大的地方,而古希腊那些城邦又有多少人。等他们壮大了,还不也是变成了由皇帝说了算。这就是规律,凡事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你只能是就事论事,你无法确定各种因素会有多大的影响。所有事后看都是确定性的,但事前看谁也猜不准。因为所有之前的规律都是我们在不完全信息的情况下总结出来的。
只有在大样本的基础上,我们才能找到更准确的因果关系。这可能也是我们中国的一个优势,我们有着更悠久的文明。也是我们有着更大的数据库,而且是更适合我们自己的数据库。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到之前的历史中去寻找解决方案。虽然不会有科技发展这方面的东西,但有的是人性方面的原始材料啊。科技不管怎么进步,但人性的变化程度还远没到那个地步。
我想要跟你们说的就是,不要上来就定义一个事物的好坏。好坏都是相对的,建立在一定利益与立场上的。需要有具体的情景,不能凭空的产生。如果跟我们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和冲突,那么你就尽量不要带着情绪,立场去看问题。要尽量的保持公正客观。我们需要的解决问题,那么在你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就要以问题为中心的去思考。在你没有问题的时候,就要以获取更多真实有价值信息为中心。
再回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上来,客观说这是我们的一个巨大资源。他只是我们的一个工具库。你不能让他变为我们的负担,或是必须遵守的规则。他是用来使用的,在你遇到问题时,可以去里面去寻找经验,方法。但同时也不能被他束缚住。我们在这个环境下生长,必定会留下烙印。凡事有利必有弊,我们会受所处环境形成的思维惯性所束缚。我们悠久的文明是我们的优势,有时也是劣势。
要记住我们拥有这样的资源,有时也要忘记我们拥有这样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