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期话题:老师,您每天都能读书吗?分享一本深刻影响你教育理念或教学实践的书。
最近粗读了《成为学习高手》(和渊),以下观点是作者在书中反复用实验和教学案例证明有效,却常常与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左,让我受益匪浅。
1. 学习效果不取决于“看起来多努力”,而取决于是否进行了主动加工。被动地记笔记、划重点甚至拼命背诵,都可能只是“伪学习”,让学生误以为自己很用功,却在真正检测时暴露空白。
2. 听讲或阅读本身并非低效,关键在于听讲时是否带着问题思考、主动建构意义;同样的操作,如果只是“听到了”而没有加工,依旧是被动学习。
3. 动手实践也不必然优于其他方式;若只是“玩”而没有反思现象背后的原理,收获依然有限,而深度思考者才能真正受益。
4. 突击式“填鸭”能应付考试,却难以真正掌握知识。知识需要时间在大脑中“长根”,48 小时内如果不复习,新学内容就会大量遗忘。
5. 真正的高效学习来自“输出”和“检索”——逼自己讲给别人听、做模拟测试,虽然过程痛苦,却能让记忆保留率大幅提升,并暴露盲点,从而快速进步。
这些结论提醒我们:学习是否有效,不在于投入了多久,而在于是否让大脑进行了深度的主动加工、间隔巩固和真实输出。
扬州的天空,云是心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