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4.4
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没有真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性内容。原因主要有:就课程标准来说,整本书的阅读只是“教学建议”;就教科书来说,整本书的阅读并没有进入教科书——教科书还只是一篇篇课文;就教师而言,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备教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教课文尚在“教什么”与“怎么教”或“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摇摆。
关于整本书的阅读,当下初中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现状不乐观,读书、读整本的原著依然是最大的难题。目前以做题代替阅读,以片断、节选的阅读代替阅读,以观看影视剧代替阅读的现象大量存在。
带着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今年初春,我们在赵培丽老师的引领下,开始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阅读、探索、实践之旅。3月30日下午,工作室通过钉钉线上直播互动的课程形式,开展了云端“整本书阅读”的课例分享与听评课活动。我们共同观摩了王丽楠老师执教的《祥子的爱情——<骆驼祥子>聊书课》和李琰老师执教的《傅雷家书》导读课,大家都是深受启发,我谈一谈自己对于名著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感悟和思考,有不当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课例一:王丽楠老师执教《祥子的爱情——<骆驼祥子>聊书课》
专业功底扎实的丽楠老师,带领着学生,走进《骆驼祥子》这本书,品人物、读社会、悟人生。聚焦“祥子的爱情”这个话题,丽楠老师运用了读书为本、思辨为要的策略,设置了四个交流展示环节:祥子的可爱,祥子的婚恋观,可怕的婚姻,苦命人的爱情,达成了“深度理解祥子思想以及变化轨迹,多元认识评价祥子;探究祥子悲剧的深层原因”的学习目标。具体来说,这节名著推进课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一、“把书读薄”的广度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朱熹
《骆驼祥子》是一部小说,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我们读一本小说,首先关注这本书的大致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阅读时,采用跳读、选择性读、略读等多种形式,这个过程就是“把书读薄”的过程。
丽楠老师开课就提出“读完这本书,说一说你最受触动的是什么”,学生在回应的多种个性化的阅读感受中,谈到了祥子从一个追求自由独立、积极有梦想的小伙子变成一个自甘堕落的行尸走肉;谈到了在那个军阀混战的黑暗社会中,曹先生是祥子人生的一丝微光;还谈到了小福子的死是压倒祥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课堂上,丽楠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自然,谈话风格的课堂,使得课堂氛围润泽从容。课堂开始她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把书读薄、整体了解小说主要内容的过程,也是老师了解学情的必要手段,学情决定了我们的教学目标的设定。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根植于学生的阅读现状、理解能力,从学生已知的原点出发,确定推进课的重点。
另外,要把书读薄,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文章进行梳理,宏观整体把握;还可以依据教材点拨,落实掌握《骆驼祥子》这本书“圈点和批注”的阅读的方法,从而对整本书有“整”的架构。根据课上学生充分精彩的课堂展示,我猜想丽楠老师在课前导读时,是指导并检查过学生的批注情况的。学生在寻找书中句段印证“祥子的可爱”时,丽楠老师提醒学生运用“圈点与批注”的阅读方法,强调学以致用;在探求“祥子的婚恋观”时,丽楠老师借机表扬了第一位找到祥子择偶标准的学生,夸赞他做批注非常认真有效,这也是授人以“渔”的一种智慧。
二、“把书读厚”的深度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朱熹
脱离了文本阅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是浅表化的,要“把书读厚”,需要做到“读书为本”,课堂上,所有的教学环节都紧密结合文本,丽楠老师从学生的原点出发,主问引领,带领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的走,比如,聚焦“必定”“唯一”这些关键词,反复咀嚼,细细品味,品出文字背后的深意,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课堂上主问题的设计,源自老师对名著整本书解读的深度和高度。丽楠老师依托文本语段,以课堂主问题链引领,比如,“祥子可爱吗?找出文中的语段来印证。”“从文中找出表现祥子的婚恋观、择偶观的词语或句子。”“虎妞符合祥子的婚恋标准吗?”“祥子的思想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小福子符合祥子的婚恋标准,为什么没有走到一起?”等等,师生一起思考、交流、分享,实现了对人物分析的深度理解,促进了学生认识与思维的提升。
要想把书读厚,还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三种批注的方法:一是概括式批注,概括情节,书上做批注,可以拟小标题,便于查阅内容;二是赏析式批注,围绕一个人物或者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性的批注;三是质疑式的批注,对需要进行思考且有探究问题进行批注。
三、“把书读透”的高度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如果说“把书读薄”到“把书读厚”是从整体到局部,那么“把书读透”就是回到指向深度阅读的整本书的主题,关联学生当下的生活,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语文教学“四有”课堂》中指出:“语文教学要有趣,有疑,有思,有悟。”语文课堂的精妙在于我们较为充分地利用教学资源,对于学生思维的激发和思维训练力度与深度阅读的考量。
学生的思维需要教师去激活,学生思维的方向、角度,思维的层次性、深入性都需要教师去引导。在纷杂的阅读材料中,丽楠老师以“祥子的爱情”为核心,巧设“聊书”的四级挑战,逐层的问题挑战融合了文字与情感,关注问题与思维,打通了文本与生活,学生渐渐悟得祥子个人的悲剧命运与病态社会有关,黑暗无情的社会使一个有梦想的个人走向堕落自私的陌路鬼。
余党绪在《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书中说:“一本书,只有当它能够与现实的人生发生深刻而丰富的关联时,它对读者的价值冲击和思维撬动才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
丽楠老师在课堂中,探究“祥子、虎妞、小福子”的悲剧时,多处都能关联生活,比如:分析“祥子的婚恋观”时,提到的祥子和虎妞不一样的经济基础、不同的金钱观是不幸婚姻的根源;在解读“可怕的婚姻”时,用祥子的一句独白,评价祥子在这段身份地位不对等的婚姻中受的打击和伤害。
在讨论祥子为何会不接受他自己深爱的小福子时,丽楠老师有哲思的话语给人启迪:真正的爱是愿意和她一起承担风雨。我想这样的分析探究,是智慧的也是有深度的,学生如果能读懂“可怕的婚姻”,就一定能设想和明白幸福的家庭是什么样的:夫妻之间能在亲密关系中互相欣赏,彼此成就,勇于承担责任,站在对方的角度和位置看世界。
聆听丽楠老师的课,我还得到一点启示: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整本书),应该像意大利学者伊塔罗·卡尔维诺说的那样:“一方面需要把经典里面蕴藏的信息读出来,读到当下的世界里来,读到你自己身上来;同时,也需要把当代的信息读进去,把你个人的信息读进去,读到经典里面去。这个当下的世界和当代的信息,这个你个人,就是你在你位置上所感受和意识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