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300天日更   2021.7.1-0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其实孔子说的并不只是简单的学习新知识的问题,而是关于学习和修养的问题。因为学和习是提升修养的有效方法。如何提升自己的修养呢?孔子说,要“学而时习之”。

我们学习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不拘我们学习什么,端正学习态度是首要的。我们通过学习要获得知识,要获得真知,进而了解知识背后的真谛,那我们就要不断的学习,重复的学习。而且在每次学习之后都会有新的收获和认识。每次温习之后,都“犹如初见”,永远有新的思想会被我们发现。这样一来,我们通过不断的“学而时习之”,才会达到“不亦说乎”的境界。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明白学习其实是非常快乐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呢?难道真的是“他乡遇故知”的快乐吗?那样我们就把孔子庸俗化了。这里所指的“朋”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也就是我们老百姓经常讲的同道中人。我们的孔子是非常看中交友的。曾经对于与人交往提出过“三损三益”之说,更倡导无友不如己者!所以他老人家不会随随便便的见到个人就高兴的不亦乐乎,甚至忘乎所以的。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他人不了解我们修养的理解,做人的准则,大家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共同的语言,因为他们不是我们的“朋”,甚至某些人从而还会误解我们,但我们却不要生气。不生对方的气,也不生自己的气。有了这样的修为才堪堪成为一个君子啊。此处的这个“愠”指很小很小的一种“不开心”的情绪。有多么小呢?类似于小姑娘想吃棉花糖,而我们爸爸妈妈没有给她买时的那个情形,古人称之为“愠”。就是很小的一点点不开心。但是孔子告诉我们,如果做君子的话,就连这样微小的不良情绪都不可以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