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议课:我的学习和实践

一、观课议课的由来:

2018年,一位被教研员评过课的老师在同伴面前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她那沮丧无助的眼神和表情让人心疼。她说自己对英语教学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似乎这么多年都很失败……这样的故事很多,每次去学校进行调研的时候,总会有很多老师恐慌不安,调研结束后,和教研组一起讨论这节课的时候,大家或者是好好先生,或者言其他而不说重点,或者是一味的批评等,这些总让我这个教研员深感反思,促使我改变。

我到学校的目的是什么?

我走进课堂的目的是干什么?

教研组活动中的听评课的目的是什么?

到底该如何组织教研组的听评课?

听评课可以从哪些方面促进教师的成长呢?

从学校领导、老师、教研员角度,对一节课如何认知?

二、观课议课的意义

(一)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区别

观:眼睛,耳朵,嘴巴,大脑全部用上。

议:讨论,商量,交流,请教

听:耳朵,一节课中老师在课堂中表达的多,听得最多的是老师的表达。

评:评判,下结论!

(二)教研组活动的现状

1.形式大于内容

每学期,固定模式,按部就班的排列。不是特别有要求的活动,例如青年教师汇报课,骨干教师交流课,评优评先评优课等,每个学期开展的组内常态课,校内公开课,大家比较敷衍。课前做些准备,课后简单评价。无论是听课老师还是上课老师收获并不大。

2.上课压力大

不是迫不得已,并不愿意上课,课后的评价大家心戚戚,听课者作为指导者帮助者改造者出现,上课者作为被改造者,这种氛围让除了领导层之外的其他参与者为了明哲保身,都做好好先生。

3.课的类型

陈大伟老师说过,课的种类不同,从日常调研型,竞赛分类型,评优评先型,日常教研型,作用各有不同,并非每一种课都是用来评判的,我们最常见的是日常教研型,我们最常用的是日常教研型,教研课的作用不是为了指导别人,而是为了成长自己,成就别人。成就别人可能是良药苦口,那么春风化雨是不是更好。成长自己是走进这节课的课堂中,把课中有价值的现象提炼成自己可以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

无论是授课者还是观课者,理解了我们课堂的意义,在课结束之后的议课环节都会如何表达,合适且舒适的表达在某种程度是可以解决现在教研组活动的一个大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用作为改造者,也不用作为指导者,一旦定位精准,和谐的教研组关系也可以很快形成。同时把观课议课作为研修活动可承不同角色教师的担成长需求:

1.青年教师经验学习

可以把观课议课的开展阶段做好划分,初期是经验分享阶段,青年教师依据有个问题可以听到更多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选择性使用。

2.骨干教师对话学习

观课议课开展到对话交流阶段时,骨干教师从经验分享走进对话交流,从某一个问题开始,纵向挖掘,基于以学论教的理念,充分考虑学生和教师的表现,同时提出自己的做法和名优教师的做法,最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性建构理论,这种对话在某种程度可以帮助骨干教师互相解决瓶颈问题。

3.卓越教师研究学习

观课议课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其实是从提供思想到促进思想,卓越教师可以从每次观课议课研修活动的开展提炼主题,进行教学,教师,课堂,教法等方面的研究。

三、观课议课的内涵文化

观课议课是依据日常教研型的课而设计的一种研修活动。课的理念是


陈大伟教授的著作《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给我打开了一扇窗。读过这本书,我理解了观课议课与以往的听评课不同。在观课议课中,授课教师不用担心在评课环节被批得体无完肤;再进入老师们的课堂,我怀着感恩的心,感恩他们愿意打开教室的门,他们的课可以成为我研究的载体,让我有了成长的可能。我知道我坐在他们的课堂中并不能让他们有多大提高。当然,作为教研员,我也不能仅仅是关注自己的成长,我希望把这种理念渗透给大多数老师。

想带着团队走得远,不是通过一张观课量表就能做到的。要理解观课议课量表填写的思路和方法,也要理解观课议课背后的意义。在走进课堂之前,我们先去读书。《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这本书给我们很多启发。为了深度理解,团队在共读这本书,每个人选择其中的一个章节进行分享,其他人进行提问。这种读书方法让老师们读书读得彻底,也读得很深透。

付诸实践,我们在第一阶段开展观课议课研修活动时,首先有一位老师描述课堂中的现象,提炼成大家认同的有价值的问题,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经验阐述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观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能够落地在自己课堂中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模式称为提供思想的“经验分享”阶段。这种方式对于青年教师帮助很大,他们可以收获“多中求一”的解决方案,在如何解决一个问题方面获得成长。

观课议课活动让团队成员上课不再担心被批判,因为问题提出后会有若干种不同的解决方案。最重要的成果是团队形成了研究状态的研修氛围。我作为教研员在观察的课堂中,思考的是自己会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每次下课后,我都无比兴奋地听老师们分享,那种高高在上的指导别人的思维与言行已经荡然无存。

随着观课议课活动的开展,研究团队在“经验分享”状态下已经愿意打开自己教室的门。但在这种“经验分享式”的议课中,参与者还主要是提供思想者,这在课堂教学深入研究中显得不足。2022年,陈大伟教授的《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出版后,我们迅速组织了研读。从此以后,团队观课议课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观课者以“学生为什么这样学”“老师为什么这样教”“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教,优秀教师会如何教呢?”等系列问题深入对话,研究的特征更加明显。

几年的观课议课,团队老师更愿意打开自己的课堂,更愿意对自己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做研究。将“成长至上”“平等对话”的理念、研究性生活方式应用于教育教学,渗透于生活,我们创造了新的教研生活、新的人际沟通和交往,生活因观课议课而变得美好。


观课议课的实施

读书理解

操作实践

观课量表的两种解读

经验分享和对话交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