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救援》中马特蒙达在执行任务时,因为一场沙尘暴,与同事失联。同事认为生还希望渺茫,就匆匆返航。是他靠着靠着自己的全能,自己修东西、种植物、制造水、锻炼身体,克服种种困难,等待救援,最后等来了救援。
试想如果马特蒙达不是一个全才,不懂如何种植植物,可能早就饿死了;不懂如何制造水,早就渴死了、饿死了。
可见让孩子做一个全才、通才多么重要。
现在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减少孩子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培养孩子适应时代的发展呢?
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只会让自己的孩子与优秀的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因为人家优秀的孩子充分利用放学后,学习各种技能,会越来越优秀,而你的孩子还在原地踏步,就是退步。我们生活在快速发展的时代,就像《爱丽丝镜中奇遇记》中,红皇后对爱丽丝说的:在这个国度中,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使你保持在原地。
那如何才能让孩子成为一个通才,适应社会的发展呢?
大卫·爱泼斯坦的《成长的边界》这本书告诉我们:人工智能时代,通才比专才更灵活、更能抵抗不同的挫折,也更有竞争力,而且他们还会获得比较有趣、鲜活。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可能会走弯路,但他们会不断地试错,直到真正地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本书的作者大卫·爱泼斯坦是《纽约时报》No.1畅销书作家,他曾受美国前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及前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盛赞。他拥有环境科学硕士学位,曾在非盈利新闻调查网站担任调查记者,同时也是《体育画报》的资深撰稿人。他的作品受到了一系列组织的表彰,并被收入最佳科学与自然写作选集。
01 先不断尝试,再深入学习
我们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适合什么的领域、什么职业的时候,可以让他们不断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后,再沿着这个方向深入学习。
有的家长可能会怕孩子今年想学这样,明年想学那样,可能什么也学不会,什么也学不好。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在摸索,感受自己的内心到底喜欢什么。
你可能不知道,优秀的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从小就是这样。先是学小提琴,觉得不喜欢,又去学弹钢琴,还是提不起兴趣,后来又去学大提琴,练了一段时间,发现大提琴才是自己最喜欢的,他就把大提琴作为了自己发展方向,深入学习,取得了非凡的成绩。
你看这样优秀的人都是尝试了不同的方向后才确定自己的方向,你还为孩子担心吗?放手让孩子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放弃不喜欢的吧,放弃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至少他知道了自己不喜欢什么,离自己成功的方向又进了一步。
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时候,要多一点耐心,允许他们花点时间,试错、积累经验和技能。当孩子准备好,再深入兴趣,持续学习。就像作者在书中写到的:除非去尝试,否则一个人不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想要找到自己的才能,答案就是去尝试。
02不和别的孩子比,只要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们很多家长经常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你看你?这样说其实很伤孩子的自尊。
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可能会遇到孩子成长稍微慢一点,没有别人家的孩子优秀,其实也没有必要焦虑,孩子只是在以他的方式成长,只有他开始,什么时候都不晚。因为种下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
奇幻小说作家帕特里克·罗斯福斯大学开始学的是化学专业,他觉得特别无聊,后来他花了九年的时间在各个专业跳来跳去,最后是学校恳请他毕业。这样的他在我们普通人的眼里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但他并没有就这样下去,他开始尝试写小说,进展很慢,最后用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小说《风之名》。
小说写完后,并没有找到出版社出版,而是无人问津,过了好多年,才有人出版,出版后就风靡全球。
面对孩子,我们不要急于求成,就像台湾作家张文亮在《牵一只蜗牛去散步》中写的: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为何每次总是那么一点点?
03跳出熟悉的思维,人生才有突破
我们人类社会的重大突破,大多都是由身兼多能的通才完成的。
你看你不知道,医生做肿瘤手术的思路竟然是和射线理论结合的产物,既要切除肿瘤,又要不破坏健康的细胞,怎么办呢?采用射线理论解决了这个难题。
如果只会医学的知识,肯定也不会想到这个理论,只有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傅雷夫妇在给孩子的家书中就讲到:为学最重要的是“通”,通才能不拘泥,不迂腐,不酸,不八股;“通”才能培养气节、胸襟、目光;“通”才能成为“大”,不大不博,便有坐井观天的危险。
作为父母,我们都想孩子能快速成长,能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那我们就学会多给孩子一点耐心,让孩子先尝试,人生才能有广度,如果你想进一步学习,那就一起来读这本《成长的边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