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晓茹刚结束与父亲长达160分钟的微话,还没来得及歇口气。母亲的一条微信,便迎面从手机的屏幕上扑了过来,“野到了鬼!”(野是家乡方言“惹” 的意思。)
晓茹心中一惊,知道刚才与父亲两个多小时的口舌,算是白费了。
晓茹赶紧给母亲回过一条短信,“爸又狂躁了?”
过了一会儿,母亲又飞过来一条短信,“我是和恶魔在一起生活。”
晓茹没再回话,她知道自己这160分钟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聊天,没有改变父亲的任何执念,倒是又让父亲找到了暴跳如雷的理由,找到了对母亲的嘶声歇底的咒骂的借口。
二
晓茹是在基层派出所工作,什么样的不讲理的人,只要晓茹与其谈谈心,摆一摆道理,就没有不改变的。但是,对于此时的父亲,晓茹几乎是谈一次,失败一次。
对父亲的无理胡闹,晓茹曾一百次的想放弃不搭理,但为了无助的母亲,又一百次的捡了起来。
晓茹知道,如今强势的父亲,在四个儿女中,除了她,就再没有一个敢与他真正面对面为母亲讨公道的,这也是父亲多年来敢在母亲面前肆无忌惮,想骂就骂的众多原因中的一个。
多少次,晓茹都欲和自己的父亲拍案而起,想与他说个清清楚楚,来一场钉是钉来,铆是铆的针锋相对的说教,或争吵。但懦弱的母亲总是怕,怕,怕。怕从此家中更不得安宁,也怕自己暴躁的男人,那虽已苍老,却仍然还很有力气的拳头生生的砸在自己干瘦的脊柱上(年轻时被打伤过)。
三
从前,晓茹对父亲是充满崇拜的。
年轻时候的父亲,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软笔、硬笔书法都相当有功底。虽说正规上班的时间,只有五、六年,可他凭自己的才华,从没有背景,且在讲究家庭出身的年代,他这个“黑五类”的后代,硬是从一线工人,当上了一个中型企业的技术副厂长。八十年代初,他又通过自己敏锐的政治嗅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内容中,知道中国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于是辞职下海。父亲是那个年代的当地首个万元户,是街道和区里推崇了多年的纳税大户。
年轻时候的父亲,无论是中学数学老师,拉板车的车夫(为了多挣钱,辞职找的苦力),后来的技术副厂长,直至到后来的个体工商户。每天回家,虽是满身疲惫,但他总是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家人以温暖和满满的正能量,还有比周围家庭更有品质的物质生活。
那时的父亲,在晓茹和姐妹、弟弟的心中,是雨天遮风避雨的大伞、是山洪欲来时最结实的墙体。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的性情大变。
四
晓茹清楚的记得,大姐结婚的前一天晚上,父亲突然失声,说不出一句话的父亲,对来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的客人,只是点头,然后挤出十二分勉强又充满担忧的笑容。事后,母亲告诉晓茹,你爸爸是因你姐--晓芬的出嫁,他有太多的担心和不舍,才失声。
确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方小城市嫁女儿和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仍是嫁出去的女儿,沷出去的水。也就是说,女儿在夫家过得好不好,作为女方的父母是不能进行太多的干预的。
事实真如父亲所担心的,大姐晓芬出嫁后,因为生下的是女儿,在那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时代确实过得十分不如意。父亲为此,冲破当地的风俗禁锢,多次强行将出嫁的晓芬接回了自己身边,并与晓芬的公公婆婆展开了多场勇猛的争夺战。最终父亲用自己的方式,为女儿争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力,过上了一个新时代女性应该享有的新生活。
之后,晓茹和其他的妹妹,也不再举行姐姐那样的老旧婚礼仪式。她们从尚一切从简,旅游结婚。这样,避免让父亲再次品尝嫁女之疼。
五
日子继续向前,当粗心的儿女们发现父亲看自己的眼神有变化时,彼时的父亲已进入了花甲之年。
尤其是见到女婿们相聚满堂,兴令喝酒,父亲总会在不经意中长叹一声,然后悄然的放下筷子离席而去。起初一向乖顺的儿女们还会追着父亲说,一起座席,热闹有氛围。父亲总是以自己不喝酒不占席为理由推迟。之后女儿们总会为父亲盛上好饭好菜,让父亲按他自己的意思和孙辈一起,随意吃饭。
再后来,从母亲口中知道,父亲已经不希望他的儿女们回家吃饭了,尤其是女婿,他看都不想看到他们。但如果节日、生日孩子们真的太忙,没有及时赶回家,他又要生气,说养育了一群白眼狼。
六
晓茹知道父亲一生都不是十分慷慨的人,但记忆中的父亲对自己的儿女是很真心,很舍得付出的。
父亲突然对自己的儿女性情大变,是不是另有隐情?
经过一次次的沟通,做基层工作的晓茹探得了父亲的内心。原来随着年龄增长,父亲对未来养老、医疗的恐惧,让他对金钱的渴望到了着魔的程度,也让他变得十分吝啬。
其实,对于父亲对儿女的吝啬,实际是无所谓的,也理解。儿女们都有了自己的小家庭,确实无需还要依靠他来呵护。相反,是应该儿女来关心和呵护他才对。
但是,晓茹知道,目前自己的姐妹和弟弟,都过得很累。他们都已经是陆续进入花甲之年的人。但为了自己的儿女,退了休的,在职的,同样是要么在省吃俭用替儿女一起背负着沉重的房贷;要么继续奋斗在供孩子缓就业的所谓“深造”之路上。再努力,能给予父母的时间、金钱都是有限的。(但较之周围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子女还是要多很多的)这便与父亲所期待的相差甚远。
晓茹不只一次,与父亲说,作为中国没有根基的普通家庭,我们已经很努力,很了不起了。在现实中,没有多少家庭不是如此。这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和时代发展下的正常现状。等到人人都富裕又有大把的时间,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了。
其实,父亲在性情变化之前,不只一次提到房价奇高,读书不如有个好父亲的社会现象。作为曾经的中学老师,他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我曾经以为老辈人的“万物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真理,但我现在却后悔让你们这些孩子拼了命的供孙辈们读书。到如今,你们拼了命供出来的孩子,却仍然在打着廉价的小工。退了休,还不敢真正歇下来,那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来关心我们这些老人。当年的养儿防老,在这个时代,还能实现吗?
七
父亲本是有养老积蓄的,也有退休收入。但一场意外的医疗事故,让父亲在仅仅半年花去了他大半生的积蓄。这让父亲再一次,像一个受了重创的孩子。从此,他开始多疑而暴躁。
每天总是在指责母亲日常花钱太多,指责儿女不该买房,不该重视孩子的教育。恨自己当年没有好好将钱牢牢握紧。总之,父亲的变化和指责,让本就生活得气喘吁吁的儿女们,只能离他越来越远,但却让他的妻子--一个与之相濡以沫六十余年的妻子,整天生活在惶惶不可终日之中。
想到这些,晓茹的泪水不自觉的流了满面。
晓茹茫然的望着手机屏上母亲发来的微信,她不知道,曾经那个伟岸而坚强的父亲,怎么就变成了母亲口中的恶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