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为基层减负、为实干撑腰,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干部则是推动国家发展、服务群众的关键力量。然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带来的考核繁杂、借调无序等问题,曾长期束缚基层干部手脚,消耗大量精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仅是深化党的作风建设、推进自我革命的必然要求,更是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激励干部实干担当的重要保障。近期,各地各部门聚焦基层痛点,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在优化考核体系、规范干部借调等方面持续精准发力,全力构建为基层减负赋能的长效机制,为干部营造风清气正、高效务实的干事创业环境。

在考核机制优化上,过往“千分制” 考核、“多头重复” 考核的困局,如同沉重枷锁,让基层干部深陷 “材料报表如山、台账档案如海” 的低效忙碌。为破解这一难题,各地果断摒弃以往 “多、繁、杂” 的考核模式,以系统化思维重塑考核体系。一方面,大刀阔斧精简整合考核项目,通过合并同类项、取消重复项,避免 “层层加码” 和 “过度留痕”,切实减轻基层迎检负担;另一方面,建立科学精准的考核指标,紧密围绕中心工作与民生需求,突出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将考核重点从 “过程留痕” 转向 “结果实效”,从 “纸面材料” 聚焦 “实际成果”。如此一来,新的考核体系不仅能精准衡量干部工作成效,更以鲜明的导向指引干部明确工作重点,让他们告别 “为考核而考核” 的怪圈,得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政策落实、矛盾化解、民生改善等实际工作中,真正实现以考促干、以考增效,让考核成为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的 “助推器”。

干部借调乱象同样是基层工作的“顽疾”。长期以来,部分部门以 “工作需要” 为由随意借调基层干部,导致基层单位人员流失、工作力量薄弱,许多重点任务推进乏力。为根治这一问题,各地从制度建设入手,筑牢规范借调的 “防火墙”。严格制定借调审批程序,明确借调条件、期限与流程,对非必要借调坚决说 “不”,杜绝 “随意借、长期借” 现象;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违规借调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并通过定期 “回头看”,防止问题反弹回潮。随着一系列举措落地见效,大批借调干部回归基层岗位,基层队伍力量得以充实,工作衔接更加顺畅,基层干部能够心无旁骛地扎根一线,将更多心思用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上,为基层治理注入新的活力。

为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负累,增的是实干担当的动力。各地各部门通过优化考核、规范借调等务实举措,切实为基层松绑赋能,让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身工作。这不仅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未来,随着减负赋能工作的持续深入,广大基层干部必将轻装上阵,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经济发展等领域大显身手,为群众谋福祉、为发展添动能,书写新时代的奋斗华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