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之难 :知不知道,做与不做,信或不信。 寻找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是学校德育有效性的前提!
曾多次问过自己,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师者,答案从没雷同。但走进前辈,走进师长与同事,走进优秀群体,才发现,优秀竟然如此简单却有如此之不平凡。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具有良好人格魅力的教师才是真正的优秀教师。人格——教师魅力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对事业以及个人的态度在言行中的具体表现。教育大师叶圣陶说:“惟有教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书。只教学生读书,而自己少读书或不读书,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因此,在读书方面,也得要求“教师下水”。而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更新可谓神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讲授者,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的提升自我,以最新的知识,使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动和优势,才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优最新的精神食粮。也只有这样,才能具有更吸引学生眼球的人格魅力。
今天,由张掖市教育局主办,肃南县教育局承办的2019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五批专家团培训活动暨张掖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以接近尾声,最后一场讲座,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德育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班建武教授带来。班建武教授的课堂轻松、自然、有趣,也不负是一场有心智、情智、理智并驱的专题讲座。
讲座开始,两个主题相同,回答不通的学生场景对话,折射出了场景背后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接着,班教授通过一道简单测试题,让我们看到了 每个人的气质类型都是不同的。班教授说:“只有形成一个坐标,从纵向和横向特点去分析孩子们的情况,才可对症下药,直击问题中心”。然后班教授的讲座深入浅出,清晰直观的明确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们的任务——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对于“父母皆祸害?”问题的分析:反对不是目的,而是一种积极手段,为的是个人向社会化进一步发展,达到自我素质的完善,我们不是不尽孝道,我们只想活的更好,在孝敬的前提下,抵制腐朽、无知、无理取闹父母的束缚。道德问题必须有善恶之分,孩子“叛逆”没有善恶之分,我们不能将心理问题道德化,道德问题心理化。
在讲述中班教授还指出,德育不仅仅只是课本那些印刷字体,不单单是那么死板僵硬的理论,不单单是老师从小学到初中的“炒旧饭”式的千篇一律的讲述,它是生活的全部,是那么鲜活地存在着,是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而且学生不仅仅是一个群体,不能只是片面地静止地孤立地去看待,要学会用客观、科学的规律去认识了解他们、帮助引导他们。德育工作必须在了解学生文化的基础上才可以完美进行。学生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学生身份是一种文化的建构,是学生行为合法性的依据,平行教育原则和群体社会化理性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即关注同伴群体在教育中的作用,德育工作者要通过一个很好的群体来影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而不是个别影响群体。社会上同一原则下会有若干的规范形式,这种规范会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当和学生规范起冲突的时候,要留给学生必要的空间,从“无所不包”的德育转向“抓大放小,底线共识”的德育,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德育工作才得真正深入孩子的内心。
一场融心理学、社会、教育、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讲座,从不同的视角剖析当代青少年存在的一些问题,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是促进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
此次讲座事例经典,可操作性强,给参训老师提供了一个充实自身教学素质的平台,为今后的德育工作之路指明了方向,我们真心期待班教授的下次莅临,再带来一次心理征程的启蒙。
3天培训,已接近尾声,历时虽短,但精彩、鲜活。让我经受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会铭记这段日子,以此为自身专业发展的起点,在教师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用自己的知识才干谱写教育工作的新篇章。